5月8日至10日,由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宁波市海洋与水产学会承办的“领军和拔尖人才乡村振兴学科组调研帮扶活动”在象山举行。
近40名来自生态农业、数字技术、法律、文旅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象山大白鹅产业提升服务基层”主题开展跨学科调研,以科技赋能破解产业瓶颈、学科融合赋能乡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跨学科“智囊团”集结
作为宁波市首次组建的乡村振兴学科组,此次活动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帮扶模式。象山县作为宁波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试点区域,近年来在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学科组以问题为导向,旨在以跨学科专家团队的实地调研与智力帮扶,跳出“单打独斗”的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要素深度融合,破解发展瓶颈,以“精准服务+产学研联动”推动象山白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橘园鹅影”到AI养鹅
调研首日,学科组走进晓塘乡甬红果蔬专业合作社。橘园内,成群白鹅穿梭林间,啄食杂草、粪便肥田的景象引发专家热议。“这种‘一地双收’模式不仅降低管理成本,还通过‘网红打卡’带动农旅融合。”宁波市农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长陈淑芳表示。
而在东陈乡稻田养鹅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体系进一步印证了“跨学科协作”的价值:农学专家优化种鹅繁育,环境学者测算生态承载力,电商团队则谋划如何将“稻田鹅”IP推向市场。
农文旅赋能品牌塑造
在专题研讨环节,多领域专家为乡村产业把脉开方。
浙江久住文旅集团董事长李照辉提出“农文旅新质生产力”概念,建议将白鹅养殖与非遗、研学体验结合,打造“鹅主题”沉浸式文旅线路;教育专家则呼吁高校增设“乡村CEO”定向培养项目,破解人才断层难题。知识产权保护专家针对象山大白鹅地理标志被滥用的现象,提出“农食知识产权数据标注”的解决方案。广告设计专家现场为乡村品牌塑造支招,多元观点碰撞出智慧火花。
构建人才“朋友圈”
三天调研成果丰硕,涵盖种质资源保护、农旅IP开发、数字平台建设等领域。正如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所言,此次活动不仅搭建起高层次人才服务乡村的桥梁,更构建起跨领域协同创新的“生态圈”。今后学科组将建立长效对接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在生态农业技术、品牌运营、数字营销等领域的知识迭代,为农业企业提供精准技术帮扶,助力提升亩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从“经验种植”到“科技兴农”的跨越。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