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暮春时节,“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迎来了一拨又一拨驻足者。人们在这里寻觅信仰的力量、回味初心的赤诚。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走得再快,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5月7日《宁波日报》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游人如织的景象折射出一个深刻命题:在新时代如何让红色资源焕发持久生命力?宁波以507处革命遗址为纸,以创新思维为笔,书写了一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旅游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教材。这座城市的实践表明,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关乎历史记忆的保存,更是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文化动能。
宁波的创新实践首先体现在保护理念的突破上。当《宁波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定》这一地方性法规率先出台时,其意义已超越简单的文物保护——它构建了“法治化保护+数字化传承”的双轮驱动模式。66处遗址的实质性提升、435处“身份牌”的设立,这些数字背后是制度保障下的系统性保护。更值得关注的是,26个VR全景视频、35个“红色地图”、71个数字二维码构成的数字矩阵,使红色记忆突破了时空界限。这种将革命遗址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延伸的做法,不仅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更搭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在转化利用层面,宁波探索出了“红色IP+”的多元开发路径。张人亚党章学堂的案例尤为典型,从沉浸式党课到文艺作品创作,这个“党章守护地”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实现了红色教育从“参观式”到“体验式”的质变。数据显示,48万人次的参观量证明,当红色故事被赋予当代审美表达时,其感染力呈几何级增长。而“海防堡垒·红动镇海”等主题线路的设计,则展现了资源整合的智慧——通过抗倭、抗英、抗日等历史脉络的串联,将分散的红色地标编织成有机整体,既强化了历史认知的完整性,又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创新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显著。近260万人次的年接待量、7000余批次的教育团队,这些数据背后是红色旅游带来的直接消费拉动。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当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覆盖59个革命遗址时,红色文化已自然融入教育体系和市民生活,形成了持续的文化认同。
从四明山的革命旧址到东海之滨的党章学堂,宁波证明了一个道理:红色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城市血脉中的基因。当保护与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时,红色资源就能成为既滋养精神又带动发展的活水之源。这份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宁波答卷,为全国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