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义乌港的仓库里一箱印着“Made in China”的马克杯正被装入集装箱,电子铅封闭合的一瞬间,相关信息已通过系统同步至东海之滨的宁波舟山港。
而在十多年前,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为了将一箱商品运往国外,要辗转对接车队、报关行、货代、船公司、船代等多个主体,还要担心货物能否准时抵港查验并赶上船期。
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带来转机
2016年前的义乌港,是座“望海兴叹”的无水之港。尽管头顶“世界超市”光环,外贸企业却困在物流迷宫里——货物大多需经公路运抵宁波舟山港,订舱、提箱、报关、装船等环节割裂,成本比沿海城市高出不少。“那时候觉得,义乌离海港隔着千山万水。”
转机随着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而来。2016年,义乌港资产整合并入浙江省海港集团,义乌国际陆港与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此后,打造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合作协议陆续签订,汇集起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关务、港务、船务等资源前移至义乌,有效推动“第六港区”模式先行先试。
“过去出口要对接七八个环节,现在一体化平台不仅统筹运作区域车厢货舱资源,还推行本地签发、一单到底模式,出口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和整体时效都大大降低。”义乌港务业务部经理助理楼志浩点开“第六港区”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从义乌到宁波舟山港的全程物流数据。
物流成本节省,通关时效提升
关务、港务、船务等资源的前移,让义乌当地签发的海运提单可以直接流转至海外目的港,平均每个标准箱节省物流成本数百元,通关时效大幅提升。
这种蜕变也给新业务的拓展带来极大便利。近年来,随着二手车出口业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义乌港务敏锐洞察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2023年7月16日,浙江省首个二手车出口服务专区在义乌港直通仓正式运营,并迎来浙江海事局首个内陆工作组的入驻。
如今,在专区内,车辆即可一站式办结过户、装柜、危险品申报等手续,一箱到底,直达港口,全程的各个环节紧密咬合、无缝对接,压缩物流时效的同时,有效规避了因环节繁杂、辗转运输可能引发的货损风险。
更高维度变革已启动
当“第六港区”的齿轮全速运转时,更高维度的变革已然启动。为进一步优化港口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在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的大力支持下,浙江海港集团对“第六港区”模式和“浙港E海通”模式进行融合提级和改革深化,打造适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更高质量港口货物进出口便利化模式。
2024年9月29日,在绍兴铁路钱清货运站,“浙江e港通”品牌正式发布,全方位、深层次提升港口货物进出口便利化水平。自发布以来,“浙江e港通”品牌先后在西安、合肥等地上线,目前已覆盖省内外20个站点。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从“无水港”到“第六港区”再到“浙江e港通”,内陆城市义乌正在书写新的传奇——海铁联运班列的汽笛声里,金甬高速的集卡车上,满载义乌小商品和国产新能源车的集装箱,正踏上丝滑“出海”的征程。
记者 周晖 通讯员 凌旻 倪路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