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凭借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晋“网红村”,特色民宿、生态果园与返乡创业青年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然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道拥堵、停车位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为破解交通出行难题,今年“五一”假期前夕,江北区住建局和鞍山村共同推进共享电动单车入村,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新解法,也为村民和游客解锁了“最后100米”的便捷出行。
共享电动单车落地鞍山村
据鞍山村党总支书记邬明忠介绍,村内近百名入乡青年往来村委会或保国寺,骑共享电动单车仅需两三分钟,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
此次投放的小遛共享电动单车共计20辆,在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构城·安屿人文聚落社区两个点位,各投放10辆。
“共享电动单车进村庄,不仅在江北区是首例,在宁波市六区来说,也是首例!”江北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鞍山村成为首个试点并非偶然。作为农文旅融合的示范村,鞍山村紧邻小遛运营范围边缘,试运营成本相对可控。同时,村内日益增长的游客流量和返乡青年对共享交通工具的需求迫切,亟需创新解决方案。经过深入调研和协调,江北区住建局联合洪塘街道专项工作小组,说服企业从履行社会责任角度出发,优先在鞍山村投放。
村民点赞,游客受益
“五一”假期期间,鞍山村的共享电动单车使用率大幅提升,初步成效显著。
鞍山村秀子庄餐饮店老板娘蒋秀飞是鞍山村人,她告诉记者:“党群服务中心的停车点就在我们店对面,假期里单车常常供不应求。有了共享电动单车后,很多徒步爬山的游客会选择骑车前往,非常方便!”
当时,共享电动单车进村调研时,蒋秀飞作为村民代表,大力支持村庄引入共享电动单车。她告诉记者:“‘五一’期间,我们的游客除了来自宁波市区外,还有来自上海、杭州等地,他们选择将车辆停在灵山村、保国寺或荪湖的停车场后去各个景点玩,经过一段时间的爬山行走,还是比较累的,有了共享电动单车后,可以让他们节省体力,玩得更加尽兴。”
“‘五一’期间店里营业额翻了一番,有共享电动单车的一份功劳!”是啡咖啡店老板娘罗丹凤笑着说道,“我们这里有3名员工住在湖山一品,距离咖啡店大概1公里,平时步行需要十几分钟,现在骑电动单车,时间节省了一大半,上班更加准点了!”
城乡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小遛运行负责人介绍,“五一”期间鞍山网格停车点车辆数在10辆至30辆之间流动,日使用量达50次左右,单客单价较高,反映出用户骑行距离较长。
“为保障共享电动单车的正常运行,我们在村庄也同样严格执行‘0530响应’维修标准,即5分钟接收订单,30分钟处理完毕,并采用智能监控系统提前安排更换电瓶。对于闲置车辆,运维人员会及时调度至热门区域,确保车辆周转顺畅。”该负责人表示。
共享电动单车进村,不仅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创新实践,更承载着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愿景。江北区住建局负责人表示:“如果试运营效果良好,未来有望推广至更多乡村,助力江北全域旅游发展。”
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村道拥堵,还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鞍山村村民和商户的获得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生动缩影。
鞍山村的探索,为共享出行与乡村发展的结合提供了样板,让乡村未来的发展更加可期。
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徐彤 冯旻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