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博:

AI赋能筑起工业“安全长城”

人物名片 傅博,宁波欧熠乐科技有限公司CEO。

在宁波海曙甬水桥科创中心,有一家成立仅两年却已搅动行业风云的初创企业——宁波欧熠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熠乐”)。

该公司于2024年入选浙江省经信厅未来产业先导区示范名单,产品被国内大型石油化工园区和中东欧油田使用。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傅博对“技术普惠”的执着信仰。

AI与OGI的融合之路

傅博的科研之路始于对未知的探索。他曾在机械航天工程领域深耕十年,获得机械航天工程博士学位,并在顶尖科研机构主攻AI机器学习。这段经历为他奠定了跨学科的视野。

2016年,深度学习技术的爆发让他敏锐意识到:“图像识别的潜力远未被挖掘,尤其是在工业场景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光学气体成像(OGI)技术。当时,传统的气体检测技术普遍存在误报率高、量化精度低的问题,而石油、化工等行业对气体泄漏监测的刚需却日益迫切。

“传感器能采集数据,但如何精准分析?AI算法或许能打开这扇门。”傅博回忆道。

2018年,他带领团队将AI与OGI技术融合,实现了全球首个光学气体实时量化监测系统。但他并未止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技术普惠行业。”

2020年,傅博团队推出首代OGI+AI产品,获世界顶尖学府测评认可。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份牵挂:“中国能源市场规模庞大,但技术空白亟待填补。”

于是,2023年,他毅然回国创办宁波欧熠乐科技有限公司,带着“非制冷传感器+AI算法”的创新方案,将硬件成本从数百万元降至十几万元,成功打破行业壁垒。

从实验室到国际市场的突围

科研的道路从无坦途。傅博坦言,技术落地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的泥泞”。

首台原型机的诞生尤为艰难:“最初的算法设计、代码编写、硬件调试……全由我一人完成。”他回忆道,每天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攻坚成为家常便饭,但脑海中的想法要落地却步履维艰。

“起初有要做这类传感器和算力的想法,但如何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落地这样一套系统,一切都需要试验。”傅博坦言,初期软件运行时频发底层故障,技术的突破归功于无数次的试错与技术迭代。

传统OGI依赖高灵敏度的制冷型传感器,而傅博选择了一条“非主流”路径:以AI算法补偿硬件性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监测。这一创新起初备受质疑,直到一次国际权威测评中,傅博团队的系统以“最低误报率”和唯一量化能力征服评委,跻身国际头部阵营。

自欧熠乐落地海曙以来,宁波市科技局、海曙区科技局搭建起“政策+人才+场景”多元平台,为企业最大限度赋能。

据悉,由欧熠乐自主研发的甲烷泄漏AI+OGI量化检测系统,已实现“两秒图像反应+实时报警”的行业极限速度,该技术正作为我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申报项目。

从技术标准到碳交易新生态

站在技术的高地,傅博的视野投向更远处。“未来三年到五年,我们要推动AI+OGI技术从‘创新产品’发展为‘行业标准’。”他计划牵头制定区标、行标直至国标,让气体监测走向规范化。

技术层面,基于广泛的应用场景,欧熠乐的产品已实现包括固定式、云台式、手持式、无人机式、云台增强式、机器狗导航式、慧视算法盒等多种产品形态。

目前,团队正着力研发人形机器人搭载系统,目标是实现“空-地-海”全场景巡检。同时,公司建立国内领先的气体释放测试实验室,进一步优化算法精度,将技术视野拓展至农牧业、垃圾处理等新领域。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技术赋能可持续未来”。“实时量化监测是碳交易的数据基石。”傅博介绍,宁波欧熠乐的技术正为这一目标提供抓手——通过精准测量泄漏量,企业可参与碳交易,将环保投入转化为经济效益。

“AI不仅是工具,更是守护工业安全的眼睛。”傅博站在公司的落地窗前,身后是忙碌的研发团队和闪烁的监测屏幕。这片他亲手开辟的“蓝海”,正掀起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行业革命——用科技之光,照亮安全生产与绿色发展的未来。

记者 施文 实习生 陆锦骏 文

受访者供图

2025-05-08 傅博: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2589.html 1 3 AI赋能筑起工业“安全长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