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处僻静的山洞读书,与野花鸟雀同乐,是古代文人的一大创造。南宋时,少年叶梦鼎选择了家乡的归云洞,晨起暮寝,寒来暑往,静心读书。后来他中了状元,做了南宋王朝右丞相,便沾了一点归云洞的灵气。
归云洞在宁海盖苍山下,一个叫小丹山的南麓。洞在山腰深处,四周绿树掩映。走进洞里,湿漉漉的,只觉凉气森森。此处常年云雾缭绕,故有归云洞之名。也不知是叶老先生还是后人取的。一个“归”字,便让云雾有了灵性,有了家的温暖。古代文人总是把富有诗意的名字赋予那些秀山灵水。
站在洞口的巨石上,满目葱绿。山势陡峭,岩壁如削,两处瀑布,如白练悬挂着,飘飘洒洒,激起水声阵阵。没想到在这深山冷岙里还藏着这么好的景致。
少年叶梦鼎发现了它。他在灵峰寺读了三年书之后,走遍了东仓的山山水水,又开始在此继续苦读。明月清风,泉声潺潺。叶梦鼎时而低吟,时而高诵,心中的求知欲望一定如飞瀑般激起。站在洞口,我分明听到了这天籁一般的声音。风声,泉声,读书声,在天地山水间共鸣,如此美妙而和谐。
可是且慢,此刻我的思绪忽然发生了一点变化。倘若换了你自己身临其境去试试又如何?经年累月,孤身只影,数箧书囊,黄卷青灯,你是在享受还是在煎熬?
现实毕竟是严酷的。蜗居在这偏僻的山野里,生活条件极其困苦,吃什么?自然是从山下家中——离此十几里路程的涧下,带些柴米油盐或者是干粮来。日复一日,一餐又一餐,粗茶淡饭,味同嚼蜡,安有美味可言?晚间,蝙蝠在洞中疾飞,野兽在山间呼嗥,让你的睡梦也会平添几分惊愕。
那时候叶梦鼎还只有十六七岁。然而,他坚心如铁,秉志苦读。他图的就是这份清静,他要的就是这番艰苦。若没有一股非凡的精神——古代文人那种苦炼心志的精神,如何能坚持得下去?如何有他后半生立于朝纲孤忠抗奸的业绩?
叶梦鼎把人生的半辈子用来读书了,先私塾,后游学,拜访名师,考入太学,直读到三十八岁,然后中了状元。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我们也许可以把人生的精力分配得更合理一些。然而,面对古人的这种精神,以及满肚子的学问,我们后人能说什么呢?我们难道还能自以为聪明吗?
站在洞口,一位年轻的文友告诉我:当今社会,人们都不读书,爱看短视频,而且视线停留在手机屏幕上的一个短视频,已经不会超过三十秒。历史走到今天,竟会出现如此两种极端。我的心一阵紧缩。羞耻耶?悲哀耶?我无言以对。
恍惚间,想起了一首词,是叶氏后裔写的,题名叫《念奴娇·归云洞丞相读书处》,词曰:
盖苍东去,小丹山,有一归云洞穴。雾障云迷,人道是:梦鼎读书负笈。日月精华,山川灵秀,两瀑洞前泄。乾坤正气,毓成一代人杰。当年夜半书声,不知灯是火,无论雨雪。释褐状元,右丞相,誓与大奸决裂。国破家亡,令人最痛是:永嘉哭别。孤忠亮节,千古汗青评说。
短短一首词,把叶梦鼎的读书精神和人生气节都概括了。
不禁感慨,自古至今,多少有志之士奋发读书,才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不绝!天地是一卷读不完的大书,风声雨声都是书声,国事家事都是心事,叶老先生当年的苦心孤诣是可以与我们相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