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
新的一周(5月5日-5月11日)自此开始,天文学意义上的夏季自此开启,“万物并秀”的新景象自此开场……一切都焕然一新。
“差一口气”
立夏,顾名思义,就是“夏天的开始”。
立夏带来的夏天,通常指的是天文学意义上的夏天。而我们平时说的夏天,一般是指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22℃且后续天气稳定)。
每年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仲春或暮春时节。具体到宁波来说,一般要等到5月20日前后才会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
新的一周(5月5日-5月11日),我市的气温距离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还“差一口气”。
从市气象台5月4日发布的七天预报看,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槽和低涡切变东移,5月4日夜里到5月5日,我市有较明显的阵雨或雷雨过程,有雷雨地区局部伴有短时暴雨。
好在雨水持续时间不长,5月5日下午起,降水自北而南逐渐收场。
我市气温也将“跳水”,除5月6日最高气温会短暂回升至30℃外,其余时段最高气温将在25℃-28℃,最低气温则将在14℃-19℃之间徘徊。
气温虽有起伏,但风暖昼长,我们距离夏天也越来越近了。
此外,值得大家留意的是,未来十天,我市将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但在5月8日到9日,会有一次阵雨天气过程。
“万物并秀”
风暖昼长,也到了夏收作物渐次成熟的时节,因此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立夏要尝的“三鲜”主要包括“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
“地三鲜”是土地的馈赠,常见的有蚕豆、苋菜和蒜苗。
以蚕豆为例,每年到立夏时节籽粒饱满,因此也被称为“立夏豆”。
无论是用来炒咸菜、和丝瓜一起做成羹,还是用来蒸“倭豆(蚕豆)咸肉饭”,都有一股扑鼻的清香。
而立夏时节的红苋菜,也是“透骨新鲜”的时令菜,民间更有“立夏苋菜鸡肉香”的说法。
“树三鲜”是枝叶的酿造,常见的有樱桃、枇杷和杏。
这些不仅是立夏时节上市的时令水果,而且随着它们的成熟,接下来像杨梅、桑葚等大量水果也将跟着上市。
“水三鲜”是江海的美味,因地区不同,常见的有鲥鱼、海蛳、鲳鱼、黄鱼、银鱼等。
随着水产养殖水平的提升,大多数“水三鲜”在一年四季几乎都能吃到,但顺应节气变化,才最得自然之味。
“花头”很多
除了“立夏尝三鲜”,宁波人过立夏,还要更讲究、更热闹一些,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立夏鸡蛋松花团,倭豆米饭脚骨笋”。
吃蛋,是宁波人过立夏的重头戏。
俗话说得好:“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这主要是因为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就要开始,天气变得渐渐炎热。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往往会出现四肢乏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症状,吃只“立夏蛋”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症状。
立夏吃蛋前,宁波人的“花头”也很多。家里的长辈会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者用五色丝线为孩子系上“立夏绳”;孩子们则会把茶叶蛋放在蛋套里和同伴玩拄蛋游戏。
之前说过,立夏是倭豆最好吃的时节。
在立夏当天,将咸肉洗净切成丁,用热锅冷油煸炒出香味,再加入倭豆煸炒,之后和大米、糯米一起蒸……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咸肉倭豆糯米饭,对宁波人来说,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中秋吃月饼。
吃“脚骨笋”是宁波人过立夏特有的习俗。节气饮食习惯的养成,一方面跟当季收获的作物有关,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自然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因此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用来做“脚骨笋”的食材可以是乌笋、野山笋,也可以是雷笋。相比选用哪种食材,吃“脚骨笋”的重点在于形状,将笋拍裂成扁形,切成4厘米左右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和吃“脚骨笋”相比,立夏煮乌米饭的习俗要显得小众许多,主要是因为用来做乌米饭的南烛叶在城市的菜市场里很难买到,甚至在近郊也不常见。
用来做乌米饭的南烛叶最好是颜色有些发红的嫩芽,而立夏刚好是发芽的时节,若错过时日,南烛叶也就“老”了。
将摘下的乌饭叶洗净、揉碎,浸泡在水中12小时-24小时,然后过滤沥干,和糯米放到一起蒸煮,就成了乌米饭。
别看南烛叶平时没有味道,可一旦蒸成饭,香气扑鼻。叶子放得越多,颜色越深,做成的乌米饭香气就越浓。
记者 石承承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