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梦想之光

本版照片由作者提供

这是一座姚江畔的17层的高楼,晚上开设有对市民开放的夜校。门禁室外特意摆了一把椅子,下班点到了,椅子上就会放满外卖。“人没到,外卖倒是先到了。”师傅在旁说。

薄暮时分,教室的灯亮起来了。这时,这座大楼的入口就显得窄小了。鱼贯而入的,是不同年龄层次的身份迥异的人。当然,以年轻人居多。有的,提着外卖直奔一楼的学习者驿站,用完餐,就去上课。

那天,上课时间已过了整整40分钟了,一位中年女性匆匆赶到。她单位开会开得迟了,但是,无论如何,她都不想落下夜校的声乐课。优雅的老师、动听的音乐会足足提供她好几天的情绪价值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夜校这一形式曾与“扫盲运动”结合,各地兴起“识字班”“红专学校”,扫盲约1亿人。如今这市民夜校,又为何如此受市民欢迎呢?从夜校课程表上,可以一见端倪,从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到新兴的短视频制作、DeepSeek应用、电商运营等课程,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而且,这张课程表会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不断加以更新。

记得办学之初,学校一楼大厅曾设置过一道“心愿墙”,问得很直白:您想学点啥?大家答得也很“率真”:地理、话剧、无人机、AI、法律保护、防身术、古典舞,乃至如何做新手奶爸,甚至有人说“想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那些或内敛或张扬的富有个性的字迹,吐露了不同人的不同心声。

来这儿的学员,有的想多学一门技能,多维、跨界发展,有的想圆自己年轻时的梦,取悦自己。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想找一个心灵栖息之所,进行自我调整。甚至还有的,就是为了克服社恐,来交朋友的。

一年了,这一幢大楼,装满了故事。

一位女士,报了古琴基础班,回家后才知道丈夫也报了这个班。想着双休日把孩子一人留在家里不好,就带着孩子一起来,结果,一听到古琴悠扬的琴音,本来调皮、好动的小男孩整个人都安静了。最后,一家三口成了同学。

一位先生,是高校老师。他痴迷国学,对健康养生颇有研究,而爱人则是一位茶艺师。夫妻俩一合计,想在市民夜校开一门茶艺养生课。结果,这“夫妻店”还真开成了。妻子在课堂上示范茶艺,丈夫在旁讲喝茶、养生的学问。这门课,开了三期,有些学员学完不过瘾,还想学。其中一位说,以前不懂品茶,人家说好就叫好,生怕被人看轻。如今,已经自己能够品出门道,如果朋友的泡茶、喝茶方法不对,他还能够指出来了。

一位知名主持人,在夜校报了好几门课,其中有一门是咖啡品鉴。在这里,她认识了资深银行职员、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程序员小哥,还有附近开面馆的老板娘。他们一起聊的时候,面馆老板娘发现“醒面”和“醒咖啡”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年龄、跨职业的思维碰撞,就像给生活开了全景天窗,挺有意思的。”她说。

还有几位年轻人,来学DeepSeek 运用。通过学习受到启发,然后组织了一个小社群,希望一起创建些项目。夜校同学就这样成了项目合作伙伴。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夜校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得更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教育普及程度低。在农村和城市贫民区,就有夜校。夜校由社会团体、教会、个人或地方政府组织。毛主席老人家在1917年也办过夜校。他办第一师范工人夜学,亲自打广告:“从礼拜一起至礼拜五止,每夜上课两点钟;教的是写信、算账,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耽搁!”

上世纪50年代,夜校为一些青年提供了求学的途径。到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办起“夜大学”,让人们在业余时间充电,提高学历。可是,随着教育普及度的提高,夜校一度销声匿迹。

如今,夜校又以一种“轻学习”模式飘红。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市民艺术夜校,深受年轻人欢迎,课程和校区不断增加。2023年以来,夜校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国内多个城市办起了夜校,夜学成为一种时尚。

在宁波呢?江北青年夜校,首批30门课程中的25门课程仅用一天就达到了开课人数标准,超过一半课程名额“售罄”;宁波大市内青年夜校已经全面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市民夜校应运而生。

如今的夜校,弥补教育缺口,打破教育年龄壁垒,促进技能更新,打造了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交的新空间,正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考虑着市场需求,推动着社会的融合,发挥着多维度的作用。

一些名人大咖,都纷纷加盟市民夜校,这也许是因为学习者的“我要学”的态度,让授课者倍感慰藉。又或者,夜校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触动了他们的情怀。

曾经,五位来自宁波交响乐团90后年轻代演奏员,在这里,向市民献上了一份音乐“情书”。他们以“宁波港”“宁波调”“宁波味”“宁波景”“宁波人”五个篇章,用音乐来讲述阿拉宁波的故事。市民朋友不仅现场欣赏了乐团的演奏,享受了一场音乐盛宴,还与这些明星老师进行互动,听他们讲授用乐器碰撞出的宁波的故事。

青年演奏家戴雨泓讲述了宁波“马灯调”,说要把宁波那些动听的老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宁波的故事。听众中,一位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师,突然受到启发说,音乐和建筑是相通的。一位女士则兴奋地说:“好听得让耳朵怀孕了。”

著名作家、镇海区文艺大师海飞也曾做客宁波市民夜校。那晚,百人大教室座无虚席,还临时加了座。听众中有两鬓斑白的老人,有热爱文学的青年,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这位以写谍战故事著称的平时惜言如金的作家,那天坦诚向市民朋友们传授小说写作的心得,内容厚实,干货满满。老师讲了大量丰富的实例,娓娓而道,“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写好故事,写出人性,特别是人性的挣扎,要像医生操手术刀那样细致入微。”

市民夜校举办的公益讲座,涉及面广,且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错过了还可以看回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的魅力,可见一斑。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年来,它的触角已经在向县市区延伸,向社区延伸,向企业延伸。而且,办学者意识到了城市特色的彰显和终身学习品牌塑造与传播的重要性,将本土非遗、民间艺术、地方美食如宁波汤团、龙凤金团、甬帮菜制作等也融入了课程设计中。

无论是青年夜校,还是宁波市民夜校,它们弥补了宁波成人教育市场的空白,完善了城市终身教育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成为一道亮眼的夜幕下的城市梦想之光!

2025-05-03 □赵淑萍 余木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1742.html 1 3 ​夜幕下的梦想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