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隐藏在宁波各地山海之间的小村庭院成为众多市民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庭院经济作为农村特色产业“浓缩版”,将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与促进产业增收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象山县墙头镇的城乡文旅共生实践作为全国6个获评案例入选2025城乡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案例名单。其中,庭院经济就是一大亮点。它与全域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呈现了从农家乐到民宿、再到青年社区三个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同样,在宁波其他地区,庭院经济也出现了这样的新动向。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什么?它将给乡村振兴带来怎样的推动?
1
“破茧成蝶”
从同质农家乐到美学民宿的跃迁
在庭院经济1.0时代,农家乐模式是主流。当时,村民们将自家房屋改造成餐饮住宿场所,业态单一且同质化严重。服务对象集中于周边城市的中老年群体,消费内容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层面。
象山县墙头镇方家岙村也曾受制于此,最初首批7家农家客栈开张迎客,客源却跟不上,从邻村“借”来两车游客,才勉强开了张。
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关键制约——河道淤塞、道路失修、公共配套空白。
为破局,镇村联动实施系统性改造——
疏通河道,修建旅游集散中心,新增9个公厕、10个免费停车场及山间泳池等共享设施。
环境升级推动业态扩容,40余家民宿形成集群效应,最终助力方家岙村在2019年斩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伴随宁波实现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庭院经济迈入2.0时代。交通网络完善重构客源格局,城市中青年客群取代传统中老年群体,倒逼业态升级。
墙头镇溪里方村的转型印证了这一趋势——村民早年通过庭院盆景种植实现户均最高年增收30万元,奠定美学经济基础;随后投入500万元修缮13幢老建筑,引入精品民宿项目,将“庭院颜值”转化为产业价值。
“两棵树”民宿,成为改革创新的典型注脚——
2019年通过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主理人以20年租期盘活村集体轧米厂闲置用地,凭不动产权证获贷200万元,破解乡村投资融资难题。
民宿突破传统食宿功能,植入茶艺、插花、读书会等文化体验,以“空间美学+服务品质”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开业5年获评省级金宿资质。
从“农家乐”到“文化宿”的跃迁,标志着乡村庭院经济正式跨入品质化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