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叉车质检员储为统和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们没有“赢在起跑线”,学历普通,扎根基层一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他们没有“躺平”,而是把“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凡事尽力去做可以做到优秀,但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到完美”融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
他们始终坚信“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从“老兵”淬炼成为各自领域的“尖兵”。
用知识拓展人生宽度
全国劳模的光环下,他们是你我身边最常见的普通人。
储为统17岁应征入伍。在原广州军区航空兵训练基地服役的四年里,他与汽车结下不解之缘。26岁时,他进入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金属加工车间的一名学徒。
16岁的刘明初中毕业后,先后在家务农、进厂当了一名操作工,之后他入伍成为一名机械化步兵,退役后加入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起点的高低写不进命运的终章。
因为“驾驶技术不错”,储为统在入职五个月后调入公司储运车间。虽然都是“一脚油门,一把方向盘”,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
为了掌握叉车驾驶与维修技术,他将部队里“不怕苦、肯钻研”的精神延续到学习中:白天在油污弥漫的车间实操;夜晚台灯下,一本本专业书被翻得卷了边。
他将叉车的每一个零件、每一条电路都刻进脑海,最终完成从普通工人到技师的蜕变。
同样不甘于现状的还有刘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获得大专学历,撰写发表关于“海底电缆故障定位及分析”论文,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当企业转型超高压海底电缆项目时,他不惧国内关于海底电缆技术服务的空白,查阅海量国内外文献,自费参加行业培训,从电缆维修的“小打小闹”起步,逐渐成长为手握15项专利、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行业专家。
他们用行动证明:学历或许是门槛,但学习力才是打开未来的钥匙。
用责任丈量职业厚度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这是储为统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工作信条。
2006年,他成为公司唯一的叉车质检员,肩负起叉车出厂前最后把关的重任。这项工作十分考验耐心:遇到夏天在室外试车,地面温度超过50℃,他却要徒手触碰滚烫的发动机,指尖的老茧和烫伤的水泡是独属于他的“勋章”;柴油叉车检验,噪声巨大,一天下来震得耳膜生疼,他仍坚持逐台检测,细致程度被同事打趣是“大姑娘绣花”。
对此,他从未有半句怨言,“我当过兵,身体素质自然很好,这些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也从未有半分懈怠,2008年初生产高峰期,每月要试100多台叉车,他凭一己之力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在效率与质量的天平上,他始终将砝码稳稳放在后者。
“凡事尽力去做可以做到优秀,但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到完美”,这句来自连长的教诲,刘明铭记了二十多年。
自从企业进军海底电缆“赛道”后,他一年里有近200天奔波在国内外的抢修与安装现场,足迹遍布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的30多个岛屿,文昌、渤中等6个油田,以及沿海数十个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地,解决的技术难题更是数不过来。
2020年,面对疫情肆虐、时差困扰、硬件条件差等困难,他带领团队在四天里中转四国,“逆行”南美圭亚那开展海缆抢修任务,最终让圭亚那首都恢复供电,赢得国际赞誉。
而这些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服务东南亚、中东、欧洲、南美等9个国家的重大工程,以高品质的技术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赞誉。
他们将军人的使命感化作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生动诠释“责任”的分量。
用创新攀登技术高度
军人骨子里不服输、敢挑战的劲头,还在储为统和刘明身上转化为强大的创新动力。
储为统在叉车质检工作中,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任务,而是不断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检测效率。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时刻保持与工艺人员、设计人员的联系,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推动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在他看来,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创新是最闪亮的勋章”。
刘明更是勇闯“无人区”。他凭借对生产设备、原材料特性的了解,自创作业工装器具;潜心研发海底电缆绝缘修复材料,可适用不同海域环境,为海底电缆抢修奠定基础;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个海洋跨接脐带缆的安装调试;自主设计研发的1500米水深深水脐带缆光纤软接头技术获得CANS认证并成功应用于海上油气田开发,同时参与了国家首个新型深水复合脐带缆海上作业技术课题研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近12亿元产值,该成果还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殊荣……
2025年,企业位于荷兰的项目完工。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市场的开拓,更是在欧洲国家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通过‘技术出国’让欧洲人更了解中国,更认可中国的产品和技术。”
他们以创新精神突破技术桎梏,不仅实现个人价值,更锻造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中国品质”,成为行业发展的坚实脊梁。
记者 石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