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邬隘是个大村。
村子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西南方,在329国道旁,是原邬隘乡政府的中心村。1992年撤乡并镇时,邬隘乡并入大碶镇。这里河网通畅,河多桥多,水清地肥,是宜居之地。
村子由邬隘、张埠桥、西河塘、塔水桥郑家等几个自然村组成。邬是主姓,元朝元贞年间从奉化西坞迁入。元代时此地河道纵横,从沿海至育王二岭,经此仅以小路相通,是当时的交通要道。邬姓先祖沿河建村,因地处要冲、道路狭窄,故名邬隘。
主村道旁有一条河,我看到一座桥,名为仁寿桥。虽是水泥桥,“仁寿桥”却是刻在一块青石板上——仁而寿,好寓意。我猜想以前这是座石桥,因为通车不便才被改为水泥桥,刻有桥名的石板却保留了下来。我看桥下的河水,不算很清澈,但附近有人在钓鱼,想必水中的鱼儿不少。
仁寿桥旁的老建筑不少,我看到写有“邬隘粮管所粮油商店”的牌子,应该有几十年了。邬隘粮管所所管的粮站在村外徐洋六路的大路边,占地很大,附近有条大河。据粮站工作人员介绍,邬隘粮站曾是当时镇海县第二大粮站。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后,每年4月初开始收陈粮,5月中旬收大麦和油菜籽,7月下旬收早稻,11月下旬收晚稻,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
上世纪,粮管所下设一个收购点和一个供应站。粮站就是收购点,建在离农田比较近的地方,方便农民售粮卖粮。每年夏粮、秋粮归仓的日子,收购点附近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交粮的农民。供应站就是这个粮油商店,在街边巷口,负责解决辖区居民的粮食问题。城镇居民凭粮食供应证领粮票,再去买米。每逢周末或月底,或过年过节,供应站门前总会排起长长的购粮队伍。“居民户口”们,先打发家里的孩子前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拎着米袋赶来搬运。
村委会附近有邬隘会堂,原址是邬氏祠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后,建了大会堂。这是开大会、放电影、做戏文的场所,昔日最热闹的地方。2001年8月重修后,外墙贴上了马赛克,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会堂前有一个石亭子,名为天乐亭,意为享受天伦之乐也。本地剩下的多是些老人,年轻人都住到大碶镇上或是北仑城区里了,多余的房子则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邬隘126号和128号是老宅子,里面有个类似于祠堂的地方,也叫堂前,名为映頖堂。有块匾额写有“同二千石”,我询问附近的老人这是何意?老人解释说,清代的一位祖先曾当过大官,其俸禄是二千石粮食。
一侧有邬隘村邬氏简介,表明先祖就是从奉化西坞迁移而来。据记载,邬氏源自奉化西坞,元朝元贞乙未年(1295年)先祖邬成能,应舟山豪门相邀,启蒙私塾顽童。是年入冬,舟渡郭巨。徒步归西坞故里,途经灵岩下,适弥雪盖地,惟芦棘丛一通道未积雪,甚奇。次年重睹仍然,公悟此乃风水热地,即携家眷至此筑宅卜居,乃道云隘,故名邬隘。奉化西坞恭房后人所著的《邬氏恭房谱原序》里也有这样的记载。如此算来,定居此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邬隘和西坞两地的族人还时有联络。我去过奉化的西坞老街,两地都是水乡,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2
邬隘47号也是一座有韵味的老房子。其门头宽敞,散放着石臼、石锁等老物件,走廊上放着一个石磨,主人是位老人,说过年前偶尔还会用上一两次,就一直舍不得丢弃。老人有很多老家具,不由得勾起我对儿时生活的记忆。里面的明堂铺着大块的石板,旁边的柱子上书有“天官赐福”四个毛笔大字。正屋后还有一条长弄堂,非常幽深,一个宅子里有这样的小弄堂,并不多见。如今挂上了“和顺里邬氏民居”的牌子,是北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47号前曾有一座单孔的石板桥,名镇安桥。桥不大,桥面由四块大石板铺设而成,石栏上书有“大桥头”。我那次遇到村内最老的一个老汉,已有86岁了,他说在他太公时代就有这座桥了——这么算是清代,至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在河埠头旁,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鑑水绕砂明”的字样,我怀疑是古桥上的构件。站在桥上,看南侧河道,一侧是葱郁的绿树,另一侧是石头铺设的河埠头,可以停靠船只,而北侧的河道,老汉指着前面河埠头的位置,说那里本来还有一座古桥,叫万安桥,后来被拆掉了。河埠头旁,清晰地看到好几个拴船用的石孔,可以想见昔日码头的繁忙。
今年我再去邬隘村,发现镇安桥被拆,变成了水泥桥,桥名仍是大桥头。我有点怅然,不知古桥的构建去了哪里?
快要离开邬隘村时,我看到了邬大成故居。“邬大成”这三字是烫金的,闪闪发光。这里的门牌号为塔水桥郑家99号,进去一看,建筑很不错,应该是邬隘村内最好的古建筑了,这一片连在一起的至少有二三十间房子。据村民介绍,邬大成是清末这里的首富,拥有药店、木材店等许多店面,他的住宅自然也是不同凡响,约有200年的历史。其门头用四根大石条搭起一座“口”字形的大门,门楼高高挑起。天井的一角有一道月洞门,是满月的造型。通道连着另一座老宅,门牌为塔水桥郑家103、106号,门口有长长的石凳。这个门头也很讲究,属于低调的奢华。二大门的上方,曾刻有“秀绝南山”四个字,道尽了邬大成故居之精美。院内的一个大水缸上,打有补丁,看得出很有年头了,也可见主人的勤俭持家。里面的房子虽然不高,但用料很好。木柱和木梁都很粗大,明堂里铺的都是整块的大石板。旁边有块空地,种有很多花木,曾经是邬大成的私家花园。
村外的灵山书院,是邬氏先祖所建。清嘉庆九年(1804年),本村乡贤、镇海县(当时属镇海)优贡生邬斝,捐田100亩创办了学校。如今校史馆内还藏有清代浙江巡抚阮元撰写、书法家梁同书所书的碑文《镇海县新建灵山书院记》,就是纪念邬斝的义行而镌刻的。灵山书院曾几经易名,2017年再次改回原名。近代以来,书院孕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胡焦琴、王文龙、李长来、李健民等烈士,曾任浙江省副省长的王博平、王起等党政干部,虞祖辉、虞和钦、邬行模等学者和科技界领军人物。还有鲁彦,被鲁迅先生称为乡土文学中成就最高作家之一。科学童话大师鲁克,以一曲《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的作曲家周大风等,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确实是人杰地灵。
两座桥,几处老屋,一个书院,无不述说着邬隘村曾经的辉煌。如今轻轨一号线在附近设了邬隘站,灵山书院对面新建了高层的邬隘青年公寓。附近还有幼儿园和幸福托老院,老中青各得其所。我不由咏得一首诗:
江南寻美梦,邬隘水长流。
桥古名仁寿,河清抵明州。
宅门安枕水,碶闸保无忧。
小巷高墙处,闲来叹古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