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话的爱》在京研讨

这场甬产电影“大咖对话”说了什么?

电影《不说话的爱》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让聋人群体真实出镜,影片想表达什么?当电影不再依赖语言,如何传递跨越“障碍”的爱与尊严?完全原创的作品,凭何吸引了诸多关注?

4月18日下午,由宁波影视企业出品的电影《不说话的爱》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中国电影界重量级大咖聚集,对这部甬产影片展开深入探讨。

“看完电影我很有感触,这样的片子应该开个研讨会,可以开,值得开!”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说。

1

打破隔阂的“桥梁之作”

上映10天,票房过亿,开创中国电影史上先河的助听字幕版及助听字幕4DX版……《不说话的爱》由宁波影视企业工夫影业(宁波)有限公司和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上映以来收获诸多好评。

影片以聋人父亲小马(张艺兴饰)与女儿木木(李珞桉饰)相依为命的故事为主线,这是一个无声世界中用爱与责任对抗命运的故事。

“我不觉得听障人士是有缺陷的人,因为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我们和他们只是用不同的‘语言’在交流。”研讨会上,导演沙漠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沙漠提出,希望借影片展现人的尊严以及构建平等社会的重要性。

无法赶到研讨会现场的主演张艺兴则专门录制了视频,“我要演的是真实存在的人,在进组前跟专业的手语老师、聋人演员学习各种生活化的表达,好的表达不是演出来的,是理解出来的,是用时间打磨出来的。”张艺兴说。

专家一致认为,影片以“平视”姿态切入听障群体的生活,摒弃了刻板化、奇观化的表达,真实还原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与生存困境。

沙漠在分享创作初衷时提到,团队历时三年深入采风,与听障家庭直接对话,力求以“真实细节”传递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部电影,我期待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让更多人意识到,尽管我们存在差异,但彼此的善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沙漠说。

2

“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不说话的爱》的导演、编剧、摄影等主创群体都很年轻,凸显着中国电影新生代的成长,这也成为研讨会专家们关注和肯定的层面。

“沙漠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不依赖IP翻拍,用原创故事直面现实。这是90后导演对电影初心的坚守。”研讨会上,北京电影学院王红卫教授对影片高度评价。

为了贴合聋人群体的特色,团队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与真实采访。编剧付丹迪提到,剧本创作中摒弃了复杂的台词设计,转而通过手语的简洁性与表情的丰富性传递情感。

“这是对传统叙事语言的一次突破。”王红卫认为,青年导演、青年编剧选择原创需要付出勇气,《不说话的爱》则展现了新一代电影人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洞察与艺术责任感。

而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回馈”了这样“敢于突破”。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肯定影片斩获1亿元+票房的市场潜力,认为其“证明了现实题材的商业价值”。“《不说话的爱》在目前来看,破亿难能可贵,只要真诚,观众自会买单。”焦宏奋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则表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这群年轻人准确地把握了真善美的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3

“电影的公益性远超故事性”

“沙漠导演能够就这样的一个题材来进行拍摄,我觉得它的公益性其实强于故事性和娱乐性,它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是远远大于我们对它的艺术和美学诉求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强调,影片的公益性价值远超艺术性追求,其社会意义在于“让更多人看见差异,理解平等”。

影片试图以特殊群体为镜,唤起观众对日常沟通方式的反思。沙漠导演坦言,听障人士需要一个更大的作品,让更多人看见。

侯克明教授将影片的情感张力与“谢晋式催泪经典”类比,认为其以“浓烈的亲情力量”唤醒了观众对家庭关系的深层共鸣,这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稀缺的真诚表达。

“我觉得这个片子充满了情感的力量,特别是亲情力量。在目前电影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这种强烈的、浓烈的情感表达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侯克明说。

记者 袁先鸣 文/摄

2025-04-20 这场甬产电影“大咖对话”说了什么?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9851.html 1 3 《不说话的爱》在京研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