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寓意人到三十,立身、立家、立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三十岁的惠贞书院,风华正茂,同样如此。
4月19日,宁波市惠贞书院举行建校30周年庆祝活动。当天,春和景明,1300余名校友从各地赶来,共赴这场青春约会。更多的校友,则相聚线上直播,送上云端祝福。
1
校友归来,跨越时光的教育情缘
有人打着招呼,有人相互拥抱,上午的惠贞书院高中部,温情弥漫。当天,学校专门按照不同届别设置了校友联谊活动区、校友打卡墙。
2002届校友励楠与2005届校友徐航夫妇,牵着年幼的孩子重返母校。
“我们在这里相遇,如今带着下一代见证母校的成长,仿佛时光从未走远。”励楠感慨道。像他们这样的“惠贞家庭”不在少数,许多校友携家带口,在打卡墙前定格温情画面。
现场,记者遇到了一群2010届毕业生,他们聚在一起,共忆青春年少时光。
其中,孙哲宇作为在宁波市惠贞书院完成小学到高中12年学业的“元老级”校友,站在气派的教学楼前感叹:“当年高中部只有两层的校舍,如今已有了自己的独立校区,学生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来越美,真心为母校感到自豪。”
他的话语中,折射出学校从“小而精”到“大而强”的蜕变历程。
从教27年的方丽君老师,不时被以往的学生簇拥着合影。
“看着他们从孩子成长为医生、工程师、教师,有了好的发展,还不忘母校、不忘老师,我感觉非常幸福和欣慰。”方老师说,这种师生情谊的延续,正是惠贞书院“立德树人”理念的最佳注脚。
2
惠贞与范氏家族,30年的缘分还将继续
惠贞书院与范氏家族结下了30年的缘分。1996年、1997年和2006年,天一阁范氏家族后人、以香港企业家范鸿龄先生为代表的范氏家族,秉“兴教桑梓”之训,先后3次捐资各500万元人民币,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扩建学校。惠贞书院的校名,就取自范鸿龄先生父亲(范惠卿)和母亲(倪爱贞)之名。
活动当日,范氏家族代表、惠贞书院名誉校长罗范椒芬女士及其哥哥范金龄先生来到现场。当他们走在校园里,时不时会有同学、老师过来打招呼,大家十分亲切地交流。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1995年第一次来到学校的情景,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们小时候,父母非常注重对我们的教育,不光是在学习方面,也很注重做人做事和理财的教育。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一如既往支持惠贞书院的发展,让以我父母命名的这所学校继续发光发热,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一份力量。”范金龄先生在惠贞书院校史馆揭幕仪式上说。
罗范椒芬女士在庆典仪式上表示,惠贞书院从9年一贯,到12年一体,一直是宁波教育的试验田。范氏家族将一如既往支持惠贞书院,在新时代继续当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对于范氏家族,惠贞的孩子们也充满了感恩。现场,学生代表分别献上了画有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以及他的后人——范氏6兄妹的画作,以及Q版的名誉校长罗范椒芬女士的人像。
“当年,我因为参演英文剧《花木兰》,受到罗太(大家对罗范椒芬女士的亲切称呼)鼓励,到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读了高中,到香港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又有机会赴英国,如今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博。”作为惠贞书院的优秀校友代表,王可潆回到母校,特意感谢了罗太。
当然,她也感谢当年惠贞的课程、活动,带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和舞台。
3
30年发展史,感人的舞台呈现方式
1995年,惠贞书院初创,仅有18名教职工、4个班级、163名学生。1999年,学校第二期工程竣工,“五四分段、九年一贯”办学模式全面形成。
2007年,第三期工程高中部扩建完成,学校成为宁波市唯一一所“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公办实验学校。
2022年,高中部迁入获第16届WAF世界建筑节全球唯一最高建筑奖的新校区。
如今,学校已拥有育才、天水、榭嘉三个校区,92个班级,4020名学生,288名在编教师。
体育馆内,一场浓缩学校30年发展历程的纪念演出震撼上演。
情景朗诵《你的模样》,以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学校从1995年创校至今的嬗变,一幕幕具有时代感的场景,将不同年代的校友拉回到当初的时光;
智体联演《惠创未来》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将气氛推向高潮,也呈现了惠贞科创教育特色;
“昆虫少年”施则行现场分享了他的自然探秘之路,也让人看到了“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成长模样……
“还记得那些年努力,教室里熟悉的身影;还记得那些人陪伴,感动与坚定在同行……”一曲《惠贞忆》,瞬间把观众们带回了青葱年少的校园时光。
演唱者之一的董晓立,是惠贞书院初中部2006届毕业生,2013年,他进入惠贞书院高中部任教数学。
如今,他的女儿董雨迎也进入惠贞书院小学部就读,而且有趣的是,当天恰好是董雨迎的生日。父女两人同台演唱,让人感慨传承的力量。
“我既是惠贞的学生,又是惠贞的教师,还是惠贞的家长。在三重身份下,我一步步地见证了惠贞书院的成长与发展。也希望我的母校、我现在任教的单位,在未来越办越好!”董晓立分享道,学校在他年少的心里播下了一颗严谨求知的种子,他也相信他的学生们能在惠贞书院的滋润下走得更长久更稳健。
“四明苍苍,甬江茫茫,惠贞巍巍三区展华章,承接天一文脉,拥抱改革潮涌,豪情激荡……”尾声《惠贞之光》的恢弘旋律中,校友、师生合唱。值得一提的是,该曲由杨云生校长作词,他还登台演唱了部分章节。
4
校园成了流动的舞台,学生们各展其才
校园各处,文化展示区、科创展区成为流动的舞台。
行政楼前的交响乐团为庆典奏响华章。这支成立于2009年的乐团,在香港范氏家族支持下从零起步,如今已发展为90余人的双学段乐团,斩获众多省市级奖项。不远处,民乐团用古筝与二胡演绎悠扬曲目,传统曲目融入流行元素,让传统民乐更具时代活力。
报告厅后的科创展区,俨然成为“小科学家”们的舞台,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小发明、小实验,并进行讲解和演示,比如有学生带着校友们体验“火焰掌”、干冰实验,有学生展示着地面湿滑提示器、智能衣管家等小发明。
展台上陈列的多种学生科创成果,诉说着这片教育沃土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力”。此外,还有学生的书画作品展,更增添一份书香气息。
记者 王伟 马亭亭 张培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