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正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搭建中国制造连接世界的舞台。
近些年,一个变化正在广交会上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企业为自家的产品贴上“可内销”的紫色标识。这个显眼标记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企业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生存智慧——开辟融入“双循环”的通道。
在第137届广交会一期现场,一批宁波家电制造企业分享了打造“内外贸一体化”的“独门秘技”,为海内外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
用创新“创造”需求
当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月立集团营销总监厉力众认为,在存量博弈下,“创造”需求比满足需求更重要,该公司研发出多款填补市场空白的新品,重塑个人护理领域家电的“打开方式”。
“我们推出一款搭载鸿蒙系统的AI剃须刀,能自动感应用户的面部轮廓,调整剃须的力度和节奏,成功进入‘华为生态圈’。还有一款‘扫震一体’的电动牙刷,通过横向摆动增加清洁面积,具备了市面上同类型产品所没有的功能。”厉力众告诉记者,该公司靠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内外销的经验相辅相成。
在这一思路下,中国的工贸企业将不再是潮流的“追风者”,而是生活方式变革的“引领者”。
“看!这是我们面向中东市场首创的‘子母壶’,实现大壶烧水、小壶泡茶、加热保温,满足一大家子坐在庭院聚众聊天的需求。”宁波西摩电器有限公司业务员冯明介绍,“我们还推出一款‘易加水盖’,不用开盖就能往壶里倒水,这一理念得到欧洲客户的认可。”
这份匠心和西摩公司面对内销市场时如出一辙。“我们的研发团队调研了大量‘Z世代’消费者的反馈,市面上的养生壶存在清洗不便的痛点。于是,我们在这款产品中加上了‘茶水分离’的不锈钢茶包,再增添不同档位,并已在天猫等平台打开销路。”冯明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迭代10多款新品。这些“人无我有”的设计,或将颠覆消费者“得闲饮茶”的习惯,成为行业“新标配”。
用“三同”服务市场
在不少宁波企业的行动中,内贸与外贸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DNA双螺旋”。大家坚持“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标准,让一款产品同时适配海内外市场。
宁波乐士实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军烘干机市场的企业之一。早在2016年,该公司就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掘金”这片“蓝海”,一边让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一边在国内打出“阿卡斯特”自主品牌。
该公司进出口总监邱富忠介绍:“目前,我们的烘干机已更新至第7代,对新款的研发思路是注重通用性。它既能为‘铲屎官’烘干衣物,自带祛除宠物毛屑功能,又能帮助新手妈妈实现婴儿衣物‘即烘即干’;既适用于房车旅行场景,又能摆在客厅或阳台……”
邱富忠相信,不论国籍、职业、性别,海内外消费者的需求总有一个“最大公约数”,这正是该公司“卷”产品的出发点:“我们公司的每个小伙伴都是‘产品体验官’,会结合自身使用感受提出改善建议,让产品越来越‘接地气’。”
在许多宁波外贸人看来,坚持“三同”背后的逻辑,恰是让服务海外市场的高端“尖货”,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乐歌股份的电动升降桌,既是亚马逊电商平台的“爆款”,也是国内白领健康护脊的“时尚单品”;惠尔顿的儿童安全座椅,同时满足海内外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呵护;比依电器用空气炸锅烹饪出的美食,“踩准”全球消费者的味蕾……类似的“宁波故事”不胜枚举。
用营销走向全球
对越来越多的宁波外贸企业而言,内销与外销不再是“各自为政”的不同团队,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马雪丽是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的衣物护理营销部业务副总监。在她和同事的日程表中,平均每个月有7天到15天在外出差。而让她化身“空中飞人”的目的地,不仅有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客户的驻地,还有美的、海尔、海信等国内家电品牌商——公司也能凭借制造实力,承接这些国内“大厂”的合作订单。
“我们对国内外市场的拓展,早已实现一体化。最近,我们更加频繁地拜访欧洲客户,随时沟通产品信息,坚定他们和我们合作的信心。同时也将内销渠道反响良好的商品‘搬’上广交会和其他境外展会,看看能否在外销‘砸’出‘水花’。”马雪丽说。
马雪丽以一款高端挂烫机为例进行介绍,该产品自带触屏控制手柄,加一次水就能烫完一家人的衣物,在该公司的电商渠道销量良好。她希望这款产品通过广交会“内销转出口”,向具备较强购买力的俄罗斯和中东客商“种草”。
而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也可以是内销产品“出圈”的舞台。
在宁波灏钻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记者看到销售人员架起手机,为公司的创意小家电进行抖音直播带货,高喊着“看我们这款产品,能帮大家过滤葱姜泥,集果蔬机、豆浆机、辅食机于一身……”
“这是我们尝试借助广交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方式。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会把咖啡吧台搬到展馆,让长途跋涉的国内外客商品尝香飘四溢的饮品,顺便为我们的‘Hipresso’牌咖啡机做推广。而这类产品在海内外都有销售。”灏钻科技品牌经理陈德欢说。
在宁波外贸人看来,内外贸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融入全球化的“最优解”——这正是中国“内外贸一体化”之路上,宁波外贸人的“方法论”。
记者 严瑾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