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文学创作,何去何从?

东海文学沙龙现场。

随着AI文本生成工具的普及,传统人文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AI写诗、AI写剧本、AI写小说一次次“惊艳”世人,文学创作者还有没有生存空间?他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4月13日下午,在第十二届宁波文学周重点活动——2025东海文学沙龙现场,程永新、贾梦玮、张学昕、王春林、马兵、黄咏梅、宝树等多位国内知名文学期刊主编、作家、评论家围绕“AI时代的文学”展开激烈讨论。

是陷入不可避免的焦虑,还是积极拥抱科技变化,利用技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专家们发表了不同见解。

AI,助手还是对手?

2024年,日本作家九段理江凭借小说《东京都同情塔》获得日本文学大奖芥川奖,可她在获奖之后承认,获奖小说“有5%左右的文字取自生成式人工智能”。

这一事件引发不小的争议。有人对AI持欢迎态度,视之为新的写作工具;也有人心存疑虑,担心它会影响作者的创造力,甚至会取代作家。

事实表明,AI在古文、诗词和现代应用文写作方面已经展现出非常娴熟的功力,虽然产出的文本质量有待商榷,但其写作速度确实让人“心惊”。

程永新,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原主编。会场上他并未将AI视为“洪水猛兽”,而将它当成一种“拓展化、面面俱到”的检索工具,认为人机共存并非坏事。在程永新看来,习惯翻阅文学读物的读者,可以轻易分辨人类与机器的文字差异,高水平的创作者暂时还没有被“取代”的可能。

科幻作家宝树分享了亲身经历,在去年贺财霖科幻文学奖评选中,有一篇AI生成的小说入围终评,“初看确实惊艳,但多读几遍后发现文本像流水账,缺乏主次逻辑”。他本人也曾尝试用AI辅助创作,结果发现生成的文章堆砌各种科学名词,却无内在关联,“如此看来,AI目前暂时无法取代科幻创作,但未来不好说”。

AI对文学创作的冲击不仅在宁波文学周期间引起关注,也在国内其他文学论坛上引起广泛热议。

上个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幻大会上,《三体》作者刘慈欣也曾发表类似观点。他认为AI将重塑科幻创作生态,“可能大部分作家将被取代,仅少数具有‘巅峰创造力’的作家能够‘幸存’”。

然而,AI也在自我迭代、升级和进化,当其学习进度达到下一阶段,作家们是否还会有“侥幸”之感,并不好说。

文学创作者的“胜算”在哪?

那么,文学创作者真的要“失业”了吗?他们的“胜算”在哪?

《钟山》主编贾梦玮在东海文学沙龙上说,AI的本质是机器,人创造的机器最终还是为人服务的。

AI创作依赖人类“投喂”的数据,而“机器的情感是塑料花,‘伪个性’注定无法超越顶尖作家”。贾梦玮还以“同题作文”为例,指出AI在知识性散文中表现优异,但涉及个人情感与独特思考时,仍显苍白。“子非‘我’,焉知‘我’之所思所想?”贾梦玮的诘问,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

文学艺术,“个性化”创作乃是最珍贵的部分。AI生成的文章更像科技时代的新型“八股文”,与真正的美文还有不小差距。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在东海文学沙龙发表看法时,对“AI时代”的提法不以为然,他以苏童的《妻妾成群》为例,认为AI写作或许能模仿故事框架,但注定无法复刻小说细节中呈现出的复杂的人性与文本背后的隐喻。“好作家的文字有表层与深层意义,AI,不过是模式的堆砌。”

他的发言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也在一旁提出,文学的“偶然性”是人类创作的珍贵特质,“偶然性”与“灵感”的叠加,使加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写作拥有很强的“辨识度”。

山东大学教授马兵认为,“作家的直觉与敏锐是AI难以企及的”,但他也指出,“AI正在‘倒逼’文学范式革新”。

正如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言,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而“陌生性”,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创造”。

在与会专家看来,保持“文字洁癖”,坚持“言必己出”,追求个性表达,当是文学写作者的出路。

如何面对AI引发的学术“伦理”问题

比普通读者更快受到AI创作“冲击”的,是文学期刊编辑部。

有消息显示,今年以来,多家文学期刊和网文平台收到的AI投稿数量激增。这些稿件往往带有明显的“AI痕迹”——繁复的比喻、空洞的修辞、逻辑漏洞频出,还包括过度使用小标题分段。

面对海量低质量投稿,许多编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甄别并退稿,甚至有编辑在社交媒体公开质问:“难道投稿者把我当傻子吗?”

在此基础上,AI写作也引发了版权和伦理争议。

科幻作家宝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曾尝试用AI生成图书插图以节省成本,但遭到出版社明确拒绝,理由是AI绘图可能涉及未经授权的素材使用,版权归属不清。

类似问题在文字创作中同样存在——AI生成的文本往往是对现有作品的拆解重组,尤其在古诗文模仿方面,极易陷入“间接抄袭”的争议。此前有一位网文作家被曝抄袭数十本书,后经查实,这些内容确实为初级AI生成,并非作家本人写作。

也应如此,目前,国内文学界对AI创作总体保持谨慎态度。许多编辑部明确拒绝AIGC投稿,不少网文平台表示一旦发现AIGC投稿将“永不合作”;而部分国际文学奖项,如日本科幻文学奖星新一奖,则要求参赛者必须披露AI使用情况,并保留创作过程记录。

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创作者完全禁用AI亦不现实。有业内人士呼吁,文学创作行业需尽快建立相关规范,明确AI辅助创作的边界,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不然,文学创作环境将不可避免面临严峻挑战。

记者 周晓思 顾嘉懿/文

通讯员 俞荣群/摄

2025-04-1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8712.html 1 3 AI时代的文学创作,何去何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