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手术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服务满意度连年上升

“国考”放榜!宁波二院第6次蝉联A+

宁波市第二医院启动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

在医疗行业,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项成就都是对使命的坚守。宁波市第二医院,这座拥有182年历史的医疗殿堂,始终秉持着“仁爱、精诚、协和、维新”的精神,在疑难重症诊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疗的温度与力量。

2025年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结果,宁波市第二医院第6次以优异的成绩蝉联A+等级,稳居全国前10%方阵。此前,该院已连续3年位列全市总分第一,最高排名为全国第36名。

公立医院“国考”作为衡量区域医疗综合能力的官方权威榜单,从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4个维度的56项关键指标,对医院进行了全方位考量。此次国考,虽不再公布具体得分和排名,但宁波二院的成绩依然耀眼,这背后是医院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

向疑难重症攻坚,彰显担当与实力

在众多国考指标中,医疗质量是宁波二院的突出优势。出院患者手术占比高达43.68%,远高于全国中间水平(25.20%),且连续多年上升,这意味着该院门诊接诊患者多为重症患者,需要入院接受治疗。四级手术占比更是达到了29.67%,远远高于全国中间水平(14%),充分体现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

最新出炉的浙江省DRG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该院三四类手术占比47.99%,在我省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中位列第三,其中26个重点术种例数位列全省前10,覆盖了大部分三四类手术。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诞生:有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癌王”患者,在二院专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重获新生,他将对医生的感激之情写进新书扉页;有遭遇车祸、颅脑遭受严重创伤变形的患者,在多学科16位专家的合力救治下死里逃生;有喝下“死亡之水”百草枯的宁波小伙,在医护人员鏖战28个日夜后,顺利康复;有心脏烂穿两个洞的小伙,带着医生为他量身定制的瓣膜健康出院;有两年内15次胃部大出血的晚期肝硬化患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宁波二院,经历超高难度的TIPS手术而重获新生;还有越来越多四处求医无门的患者,从外市、外省乃至外国,打“飞的”奔着二院的绝活而来,患者的信任是对医院医疗水平的极大褒奖。

2024年,宁波二院入选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名单,这为医院在疑难疾病诊断技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该院院长王波定看来,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进步必须服务临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因此,借研究型医院建设契机,医院发布了肝癌、肺癌、胃癌精准诊疗,不同人群运动康复全周期干预体系,疑难肺部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慢病精准管理等十大研究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聚焦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借助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团队共建国际联合医学实验室的契机,将针对幽门螺杆菌(HP)耐药患者的“HP个性化精准医疗”引入宁波;依托宁波市医疗卫生高端团队重大攻坚项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樊嘉院士团队定期来宁波坐诊,一项全球领先的肝癌早筛早诊新技术也在宁波落地;作为省工程研究中心,医研企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台1.5T多体位无液氦磁共振成像设备,不仅破解了进口液氦供应对我国磁共振设备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还实现了患者站立或倾斜体位做检查,为医疗诊断带来了新的突破……

“市级龙头医院应专注于大病、重病、疑难病的诊疗,将常见多发的小病留给基层,让康复服务回归社区。”王波定认为,这不仅是国家对省市级三甲医院的要求和定位,也是宁波二院这家百年医院的发展理念和自我约束。

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医院派遣优秀的专家团队下沉到26个医联体成员单位,通过带队伍、改流程、搞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今年,医院还在合作单位成立了首批8个名医工作室,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倾囊相授,换来的是各基层单位门急诊服务人次、手术量等指标的连年上升,康复科、老年科等以治疗常见病、慢性病为主的科室床位成倍增长。实打实的输血式帮扶,全面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当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从“急难愁盼”出发

持续提升服务价值

在国考指标中,一些事关群众就医体验和急难愁盼问题的数据也持续向好:平均住院日连年下降,从2019年的7.75天下降到2023年的5.97天;门诊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均呈负增长;虽然医院处于基建期,“交通堵、停车难、空间挤”,而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满意度同比连年上升,分别高达95分和97分。

数据的背后,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发展理念——体重105公斤的陈先生推开减重门诊的门,还以为自己“误闯”了医生的会议室,内分泌科、减重外科、临床营养科、中医科等10多个科室的知名专家济济一堂,为他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升级版减重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是该院连续医疗服务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近年来,类似的探索还有很多,譬如椎间盘、耳病中心的多科共治新模式,国家级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等。所有的创新探索都锚定同一个目标——从“一位患者找多个医生”向“多位医生服务一位患者”的转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一站式的健康服务。

奉化的吴女士一年给“88120120医·健通”服务热线打了99通电话,她靠这个热线度过了独自照顾卧床亲人的艰难岁月。作为医院精细医疗服务改革的一项内容,升级后的服务热线有12名资深医务人员24小时在线,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门诊就诊、检查检验、住院流程、出院随访等全流程服务。还有免费健康管理专科门诊的开设,“优享照护”网约护工服务的推出,全体职工绿色出行给患者让车位的行动,医务社工深入病房开展的音乐疗愈……这些创新服务举措都是该院以病人为中心、以价值医疗为追求的集中体现。

70岁的李大爷在骨科中心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术后24小时就顺利出院,彻底摆脱十多年的顽固疼痛困扰。在脊柱、关节两大机器人的助力下,骨科逾3成的手术实现了“日间”完成,其中包括关节置换这类从前要住院近两周的高难度手术。这是医院效率医疗服务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还有门诊放化疗、一站式床管模式、互联网医疗……一系列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改革举措,真正为老百姓省了时,也省了钱。“今年我们还将全面引入Deepseek、通义千问等AI人工智能体,打造华美智搜、华美智析、华美智境、华美智策等一系列应用场景,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王波定告诉记者。

以精湛的医术攻克疑难重症,以温暖的服务守护患者健康,是宁波二院在绩效国考中的高分秘笈,更是这所百年医院勇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成功秘诀。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鲍云洁

2025-04-09 疑难手术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服务满意度连年上升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7744.html 1 3 “国考”放榜!宁波二院第6次蝉联A+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