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微信朋友圈,今年北仑的春兰展在大碶塔峙圃票证博物馆举行,欣然前往。
途中,有段路名很有意思:金牌公路,实际上是金门村到牌门村而已。塔峙圃博物馆在东岙村,道路狭窄,停车不易。博物馆门口有大碶的非遗文化展,有虎头鞋、刺绣、红娃额吉等,还有农产品和塔峙大阿嫂小吃,颇为热闹。那天是入春后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28℃,幸亏有遮阳棚的遮挡。
春兰展,名为“兰之猗猗,巳巳如意”。看到一个中西合璧的拱形大门,上书“塔峙圃”。入内,看到有两位大师在为游客书写纸扇,边上还有摄影店在招揽古装拍摄,聚集了很多人。庭院中有一大片雷竹林,林中有一亭,有人在弹古琴。
春兰摆在主楼一楼的门内门外。中间正厅中央有一盆春兰王,几十苗春兰种在一个黄色的陶盆中——陶盆是1953年制造的,距今已有72年。盆面铺有青苔,长了十来个花剑,多数已开。舌瓣围着圆周而展开,有七、八瓣之多。瓣色白里带紫,紫白分明,再无杂色。大紫色块,就像凤凰翅上的花斑。花型开品俊朗,外瓣翠绿,厚实,呈舌形。整盆兰花,端庄大度,奇不失正。飞天凤凰是北仑兰友柯慈忠于2001年正月初五发掘于宁波北仑春晓附近的山上,由柯先生亲自命名,栽培四年后,飞天凤凰于2005年开始复花。当时正逢养兰高峰期,飞天凤凰要卖50万元一苗。柯先生卖出6苗,得款300万元。我看还有几盆飞天凤凰也获奖了,只是兰苗没有这盆多。除了飞天凤凰,北仑人还培育了北仑之光、太白仙、惊蝶等一批铭品兰花。
300来盆兰花争奇斗艳,我拿着手机拍个不停。“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令人陶醉。作为一个养兰爱好者,旁听展示兰花的主人讲述养兰经,也挺有意思。一个兰友说,他有一盆获得银奖的素心兰,已被人订购,价为六千元,他养了好几年,如今兰花行业已处于低谷。
斑驳的木板上,依稀有“报墙”的字样,下面挂有花鸟画和墨兰图,加上各种兰花,让人顿发思古清幽之心。
2
主楼朝西,为三间二层楼。二楼是主展厅,展示着中国近现代时期的各种票证,包括股票、债券、庄票、税票、印花税票等。细细观看,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票证文化。
主楼东侧是一间平房,原来可能是厨房,顶上是观景平台,中间有走廊相连,可以乘凉和欣赏四周风景。背靠大山,前有清溪,房子的风水甚佳。主楼北侧还有两间平房,分别是厕所和办公房,后花园内还保留了观景平台和荷花池。池水很深,已没有了荷花。边上有一块空地,零星种了些蔬菜。
据说原有两幢西洋风格的主楼,前后花园各有一座。有村民说,四十多年前,为了建设塔峙村的育才小学,拆除了朝南的那幢主楼。据说拆除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银圆,拆下的建筑材料被用于建设育才小学。当时竹林中的那个亭子也被拆移过去了,听说亭子是房子原主人徐桴的小老婆养白鹤的地方。育才小学于2009年变成幼儿园,因为2014年文物部门对徐桴旧居进行首期修缮,这里被改造成塔峙圃票证博物馆,亭子也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
我站在主楼的西阳台,通过木窗,看见竹林中的亭子,有人正在弹奏古琴,声音若隐若现,像是在向徐桴致意。
徐桴精通音律,曾藏有21把古琴,自琴学泰斗杨宗稷之手购得。其中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最为珍贵,此琴原属清朝满族贵族,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入民间,传承有序。古琴由唐代“第一制琴师”的雷威制作,他的选材方式独树一帜。传说他会在北风呼啸的大雪天到深山老林中,喝醉酒后聆听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以此选出良材,所做之琴被称为雷公琴。1952年,当地村民将这些古琴用袋子装着送到镇海县博物馆,已变为14把古琴。这些古琴后转到浙江省博物馆,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如今已成为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3
徐桴(1882~1958)是民国名人,字圣禅,自号北峙塔主人,今北仑区小港街道顾家桥村人。
他是清末科举最后一批秀才,早年在家乡从事过教育,辛亥前曾到沈阳创办报社,宣传反清革命。后认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3年参加反袁“二次革命”。曾在初创的黄埔军校任秘书。北伐时,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军需署长及驻沪办事处主任。1928年夏至1936年春,先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及财政厅厅长、上海财政局局长及地政局长,创立上海市银行。其后又从事金融实业活动,曾任中国农民银行、辛泰银行等银行董事长或兼总经理和浙江物产保险、浙江文化印刷、民丰造纸、兴华制茶等公司董事、董事长。抗战时,任浙江省粮食管理局局长。1941年起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前夕去了台湾。
徐桴作为中国早期金融实业家,是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重要人物。他对宁波商帮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他在家乡捐助过枫林小学和庄市同义医院,做过灾年施粥等善事,著有《镇海塔峙圃藏琴录》。东岙山徐桴旧居是徐桴离开大陆前主要的居住场所之一,是北仑区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是北仑区文物保护点。
徐桴在宁波范围内,至少有三处住宅。
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胜利路上的徐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占地面积844平方米,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中西合璧建筑,现存面阔三间两弄双层楼房一栋。院内有小花园,布置精致,种植了苏铁、红枫等名贵花木,形态各异,令人赏心悦目。还有一塔,古朴别致,与四周植物融为一体。楼房一层的走廊铺设了拼花地砖,整洁气派,其中一侧的墙基采用大理石,另一侧靠窗部分则围了铁铸图案栏杆。据说,这些地砖和大理石均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这里一直是中共镇海县(区)委机关的办公地,如今成了镇海区委党史研究室、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办公地点。
北仑区小港街道顾家桥村的徐圣禅(徐桴)故居,门牌号为徐夏家16、17、18号,如今属于枫林社区。该建筑为三合院式建筑,现有正房一进、左右厢房各一座,总占地835平方米。正房坐北朝南略偏东,据房主介绍该建筑建于清代晚期,应该是徐桴的父亲或祖父所建。1882~1900年间,徐桴生活于斯。2024年,因下倪桥工业地块用地需要,故居整体迁移到新建的枫林公园内。
东岙村的徐桴旧居建设得最晚,但占地面积最大,有2259平方米。小港顾家桥村的房子是故居,镇海县城内的徐宅是常住地,这里则是他避暑隐居的地方。可能传言是真的,这里安置着徐桴的小妾,可能是大碶东岙村附近人,所以才会在此建房。她应该是他最心爱的女人,否则他也不会把最珍贵的古琴藏在此处。狡兔三窟,他做到了。
徐桴一生,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多领域齐头并进,颇为精彩。草就五律一首,以抒感慨:
亦官还亦贾,起陌在枫林。
藤蔓缠桓上,深园藏古琴。
兴衰频易主,来去总留痕。
左右称心意,知音何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