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慈孝之乡”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黄山村计家,有一口为守护先祖而挖的井——计然井。
计家,顾名思义是姓计人家或姓计人家居住的地方。
慈城黄山的计家,当地人也称之为:计家山,计家山屋或计家山下。
计家山,是因姓计人氏居住在一座小山的山脚下,故小山成了计家“山”,计家也成了“山”。
计家山屋,指的是小山下的房屋,又因宁波话“屋”与“下”发音相近,故“计家山屋”现被称作“计家山下”。
至今慈城黄山计家90%以上都是计姓人居住,《东浙计氏宗谱》载:他们的先祖计然2500年前生活在这里,又与文种、范蠡同为越王勾践运筹帷幄。
家谱中的第一张画像就是越相计然辛研公,赞像诗称“更辛为计,晋国之裔……献策匡济……翩翩世系”。
2500多年物换星移,计家人在山下居住、生活,并挖了一口井用以取水,他们居住在山脚下,是为了守护他们充满智慧的祖先——计然。古井前的小山,相传是计然的墓地。
计然又称计倪、计砚、计研。一说姓辛,字文子。因为他经常遨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渔父。
《太平御览》载:“计然者,蔡邱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晋三公子,姓辛氏,名文子……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计然……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鹬而盟焉。”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
北魏李暹作《文子注》载:“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也就是说,文子师事老子的时候,记录了老子的论述,共十二篇。
计然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擅长计算,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是有史记载最早的经济学家。
计然酷爱山水之游,南游到越国,范蠡惊其才,拜计然为师。
裴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算’。”
计然授范蠡七策,后范蠡运用计然所授之策,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消灭了强大的吴国。
计然七策,第一策:需求决定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即经济的发展要懂得其规律,须预谋在先。
第二策: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意思要注重了解经济的实际情况,重视宏观经济调控,强调平衡物价,协调好生产和流通两方面关系。
第三策: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主张商人在货物交换过程中应赚取利润。
第四策: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重视商品质量,防止积滞。把握有利时机,以获得更好利润。
第五策: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通过观察事物的过剩或不足,判断出它的价值高低。
第六策: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即当商品价格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价格跌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购买,不至于错过机会。
第七策: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即商品价格高时不值得投资,价格便宜的时候,需要像买珠玉一样买入,才有价值,如此循环往复,方能财源滚滚。
计然七策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洗刷了二十年前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攻破越都会稽后屈膝投降,并随至吴国,臣事吴王的“会稽之耻”。
《史记・货殖列传》记述说:越王勾践在经历了公元前494年的吴越战争,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而被迫屈辱称臣之后,立志要复兴越国,“乃用计然、范蠡”。计然向越王勾践献计献策,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成就了越王一代霸业。
经考证,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黄山村一带是古时句章县治区域,离计家不远的王家坝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句章。
北魏《十三州志》记载,公元前473年,勾践打败吴国后,在今慈城王家坝筑城,并改“句余”为“句章”,意为“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
句章边的城山渡,也是我国最早的军商两用港,出生于北方的计然后辗转来到宁波慈城一带,死后葬于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黄山村前黄山西南面的小山中,其后人为守护计然墓地在山下挖井、居住。
计家“计然井”呈梯形,四周由长短不一、厚度不同的长方形条石砌成,为了方便取水,在井的东南角铺有下井的石阶。
据说这口井无论旱涝,常年水量充盈清澈,不会干涸。计家世代用此井水饮用祭祖,围绕此井居住生活,大有饮水不忘先祖之意。
清人胡亦堂《城山怀古》道:“闻昔句章县,江城面水隈。如何鸡犬地,一望尽蒿莱。潮汐无时歇,风帆此道开。当年戎守者,凭吊有余哀。”
计然,作为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经济学原理,对世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对后人仍有借鉴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