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清明没有“雨纷纷”
从市气象台3月30日的预报看,今年的清明没有“雨纷纷”。
带我们“秒回冬天”的强冷空气余威仍在。3月的最后一天,我市依旧会是阴天,局部地区还会飘些小雨丝;气温也依旧低迷,最低气温6℃左右,大家还是要做好必要的保暖举措。
随着4月到来,雨水和寒意都将“退退退”。
市气象台在3月30日的预报中提到,进入4月,我市天气转好,阳光现身,气温回升。最低气温在起伏中迈向10℃及以上,最高气温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不仅重新回到“2”字头,还有望向“3”字头发起冲刺。
4月4日到4月6日是清明假期,从目前的预报看,整体天气不错,其中,4月4日后期到4月5日前期,受高空槽东移影响,笼罩在我市上空的云系会有所增多,但等到4月6日,又将重回多云到晴的好天气。
假期期间的气温也很舒适,最低气温从6℃回升至11℃,最高气温在21℃-25℃之间。
遇上这样的天气,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都是再合适不过的。美中不足的是,持续晴朗的天气,导致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尤其是恰逢清明祭扫高峰,大家要格外注意野外用火安全。
2
除了祭扫,还有踏青
一说起清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祭扫。每年这个时候,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上坟祭祖。上坟,是宁波人对清明扫墓的说法。此外,新亡故者头三年,家人一定要在“正清明”,也就是清明当天上坟。
看起来,清明真的就像杜牧所描绘的,被笼罩在“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恸中。事实上,除了祭扫,宁波人还有清明踏青的传统,“家家争说上坟忙”的后续是“归来喜遇高桥会,鼓阁龙灯五彩扬”。
这是因为清明不仅是传统节日,还是自然节气。
作为节气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界物候的变化,“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天清地明,到处生机勃勃,自然成为踏青的好时节。
张岱在《陶庵梦忆·日月湖》中曾描述过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的盛况:“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宁波人还有清明插柳的习俗:妇女会“结杨柳球”戴在发髻;小孩会戴上杨柳编的帽子;等清明后,再把杨柳插到河边或门外。在过去的人们看来,杨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便是“无心插柳”,柳树亦能“成荫”,以此祈愿妇女红颜不老,孩子健康成长。
生者在此时展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大好春光的珍惜,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或许也是对亡故者最好的告慰。
3
这一刻,它们等了5年
在“迟到”大约一周后,海曙区龙观乡高山区域的天目贝母于3月23日进入盛花期。
推迟的花期并没有影响天目贝母花朵的颜值。由于花梗十分柔软,天目贝母开出的花朵是下垂的,姿态上平添了几分娇羞。
天目贝母的花瓣呈明显的黄色,带有绿色的细脉纹,遇上阳光照耀,显得格外显眼、透亮,与开绿白色花,长粽紫色脉纹的浙贝母相差较大。
除了花色,天目贝母和浙贝母的叶片也略有不同,前者的叶片较宽,而后者的叶片较窄。大家若是在野外遇到,可以试着区分一下。
市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说,天目贝母是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3年在宁波首次被发现并记录。此前,该植物在省内仅临安与安吉有发现记录。
想要看到天目贝母开花可不容易。它喜欢冷凉的气候条件,当气温升到30℃以上时,就会进入夏眠期,等到来年早春再进入生长期。由于它每年的生长期不足3个月,因此生长节奏慢,通常第一年只会长出一片叶子,第二年冒出第二、第三片叶子,第三年以后才会出现明显的地上茎。想要成为开花的植株,通常要等5年以上。
除此之外,天目贝母开花还需要满足一定的营养条件。
林海伦说,自然萌发的天目贝母幼苗通常是挤在一起的,密度过高导致彼此之间会为了阳光和肥水而“战”,有的植株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这片天目贝母已经开出25朵花,植株长势良好,多数植株只开了一朵花,但也有单个植株开出3朵花的。”林海伦说。
4
赏花要趁早
在龙观高山区域,腺蜡瓣花也迎来盛花期,明黄色的花序一串串挂在枝头,随风摇摆,宛如风铃一般娇俏。这是金缕梅科的落叶木,也是早春时节重要的观花树种。
当山下野樱花的“热闹”接近尾声,高山区域的野樱花则迎来了属于它的盛花期。
山矾树也已经“按捺不住”开花。它的花朵虽然细小,但架不住花量特别大,团团簇簇,竟也营造出花压枝头的恢宏气势……
漫山遍野的早春花已铺开,想要赏还得趁早。
林海伦说,每年早春时节开的花都是上一年准备好的,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闹铃一响,它们就开始开花。不过,花期是准时、还是提早抑或推迟,则和开花时气温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气温高时花期提早,气温低时花期推迟。此外,异常的高温会导致花期缩短,往往是一边开花一边凋谢。
今年早春的气温正应了老话说的“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一会儿直奔30℃以上,恍如初夏,一会俯冲10℃以下,重新过冬。连人都有些无所适从,更何况开了之后就没有“回头箭”的花花草草?有些花,甚至都还未能开圆满,就被“风吹雨打飘零去”。
宁波的春天本身“进程”就比较快,春花的花期又比较短,再加上冷暖空气时不时来“捣乱”,大家踏青赏花的步伐也得跟上,稍有懈怠,恐怕就只能看到“绿肥红瘦”了。
记者 石承承/文
通讯员 林海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