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从浙贝母说起

毛叶铁线莲

海滨木槿

浙贝母

□张海华 文/摄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阳光下,或烟雨中,四明大地正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春光里。一年之计在于春,植树节便是在3月。这时节,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不过,这里我不谈种树,而想从宁波特色植物浙贝母说起,兼谈毛叶铁线莲、海滨木槿和珊瑚菜等本地珍稀植物的保护——因为,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态绿化工作。

惊喜:野生浙贝母的“回归”

浙贝母在宁波可谓家喻户晓,它又称浙贝,与川贝齐名,以其鳞茎入药,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效。浙贝名列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首,而“中国浙贝之乡”正位于宁波海曙区章水镇。鲜为人知的是,浙贝母最早被称为“象贝”。那是因为,起初是由象山县的农民开始试着人工栽培浙贝母,使之有更大产量以供药用,而无需一味采挖野生植株。约300年前,浙贝母的栽培技艺由象山县传入现海曙区西部的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一带,之后,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该区域便成了浙贝母的传统道地产区。

3月是浙贝母的花期。此时,上述乡镇的浙贝种植户们便忙着“辣手摘花”,为的是让地下的鳞茎得到更多营养。浙贝母不仅药用价值高,其植株碧绿清雅,花朵恰似紫斑风铃,也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尽管人工种植的浙贝母十分常见,但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的野生老祖宗却开始难觅其踪。专家们只知道在宁海县、象山县有分布,但很长时间以来,几乎无人一睹其真容。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近两三百年来,人为采挖野生浙贝母非常频繁,导致其野生资源逐渐枯竭;其次,也不排除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山区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适合浙贝母生存的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少。

虽说野生浙贝母在宁波一度不见踪影,但民间一些资深植物爱好者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前几年,终于有人在象山的深山中找到一片浙贝母的自然生长群落。2023年3月,也就是浙贝母的花期,发现者把此消息告诉了宁波植物专家林海伦老师。林海伦在对方的陪同下,终于在象山的高山上,在一个地形复杂的隐秘的陡坡上,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却多年寻访未果的野生浙贝母。

欣喜、激动之余,林海伦事后专门撰文,称在象山重新发现野生浙贝母一事非同小可。他说:“有了原生地的浙贝母种群的种质基因资源,对我们往后研究浙贝母的基因变异情况,提高浙贝母品质,培育新品种,促进药材的生产,都是意义十分深远的事情。”

在宁波重新找到野生浙贝母,确实可喜可贺。但愿,今后能在更多地方发现野生浙贝母;同时,毋庸讳言,从今往后,保护好野生浙贝母的生长地,永远在山林中留住它们,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宁波乡土特色珍稀植物有不少

宁波具有山海相依的地理特色,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天然分布着很多珍稀动植物。不过,与鼎鼎大名的浙贝母相比,知道毛叶铁线莲、海滨木槿和珊瑚菜的人就少很多了。

毛叶铁线莲为多年生攀援木质藤本,盛花期6月,花朵硕大,极为艳丽。毛叶铁线莲属于浙江特有种,主产于宁波。近150年来,铁线莲逐渐成为园艺界的宠儿,在欧洲尤其受到欢迎。专业人士将来自野外的铁线莲引种杂交,培育出了大量花色缤纷的园艺品种——而毛叶铁线莲正是少数几种著名的亲本之一,是享誉全球的“藤本皇后”。

尽管毛叶铁线莲目前还算多见,似无生存之忧,但其分布区域比较狭窄,天生属于小种群植物,因此对原生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专家指出,哪怕是为了人工造林、林地开发等进行一些森林边缘的清理工作,也可能导致分布点的植被环境遭受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其生存。

海滨木槿的状况也类似。此为锦葵科木槿属的落叶灌木(少数长成小乔木),国内主要分布在浙东。跟毛叶铁线莲一样,海滨木槿也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野生海滨木槿只分布在海滨潮间带的上限处,不仅是很好的海岸防护树种,还具有极好的观赏性。海滨木槿的花期主要在6-8月,花色鲜黄,花形别致。在野花稀少的盛夏,能观赏到如此美丽、鲜亮的花朵,实为幸事。

早年,海滨木槿在浙东沿海分布较广,并不罕见,但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不少自然海岸线的消失,其野生种群数量下降明显。目前,在宁波境内,海滨木槿主要分布在象山县与奉化区,以象山县蟹钳港海边数量相对较多。

珊瑚菜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著名中药材。它的根在加工后被称为“北沙参”, 与人参、玄参、丹参、党参并称为“五参”。目前,药用北沙参以人工栽培种为主。

珊瑚菜是典型的滨海植物,通常生长在涨潮时也不会淹没的沙堤高处。虽说这种植物在中国沿海广为分布,从东北到广东都有,但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野生珊瑚菜的种群数量正急剧减少,已处于濒危状态。就宁波而言,目前已知的野生珊瑚菜分布点仅一处,位于象山某个海滨村庄的沙滩上。目前,我还未曾有幸见到珊瑚菜。

顺便说一下,跟浙贝母一样,珊瑚菜也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擅自破坏、采挖野生植株属于违法行为。

保护珍稀植物,重在保护原生态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中的两句诗。这首诗的本意是在拿草木喻人,表示自己具有高洁的品德,并不强求别人的赏识。不过,放在现代的环保语境中,我们却可以读出另外的味道:诗句仿佛是在为生态“代言”,请尊重草木的“本心”,让它们在大自然中好好生长、壮大。

前文提到的浙贝母、毛叶铁线莲、海滨木槿和珊瑚菜这4种植物,乃是宁波众多珍稀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同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为保护好这些具有旗舰意义的乡土物种,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人类和自然,原本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想,很多时候,“不去干扰”本身就是最好的保护。这里举一个关于动物的例子。中华穿山甲,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度在浙江接近绝迹。而近些年,由于加强封山育林与森林资源保护,中华穿山甲在省内不少地方都现身了,这确实令人惊喜,且让人备受鼓舞。

是的,只要给大自然多留一块清净之地,大自然就会给我们多留一块福田,让子子孙孙都与万物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2025-03-3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6215.html 1 3 从浙贝母说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