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女士急急匆匆赶到浙商银行宁波分行营业部,称被自称可为其办理“征信修复”公司骗了。经询问得知,原来,李女士信用卡欠款4万多元,现因本人经济紧张暂时无力还款,时常接到催收电话。因其不想在征信报告上留下不良记录,便通过网上咨询一家“反催收”公司,并充值2000元费用。充值后,该公司工作人员给了她一套“诚免还款”“征信修复”的话术资料包,她按照话术与银行客服沟通,但没有成功。随后,李女士又联系该“反催收”公司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如再缴纳1000元,就可以为其伪造病历证明,然后去哭诉“自己生活困难,如果不同意就投诉对方暴力催收”,以此达到减免息费、延期还款的目的。于是,李女士拿着“病历证明”再次与银行客服申请减免还款。银行查询发现李女士病历证明涉嫌造假,拒绝了她的申请。李女士再次找到“反催收”公司,却发现已被拉黑,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征信修复”诈骗。
近年来,一些披着“解决债务”“代理退保”“征信修复”等外衣的“金融黑灰产”组织及个人活跃在网络上,为金融消费者制定所谓的“维权方案”,挑动金融消费者甚至冒用消费者身份对银行及相关机构进行恶意举报、投诉。
对此,浙商银行宁波分行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
1.通过正规途径依法维权。当遇到金融消费纠纷时,应坚守法律途径,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沟通、向行业调解机构申请援助、向金融监管机构反映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合理表达诉求,避免通过非法渠道寻求帮助。
2.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任何打着“代理维权”旗号的宣传信息,尤其是那些承诺“修复证信记录”等不切实际的承诺。在处理个人财务问题时,应保持冷静,避免轻信他人,以免落入陷阱。
3.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果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4.树立良好消费观,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合理规划个人财务,避免过度借贷和逾期还款,是维护个人征信和防范金融诈骗的重要基础,通过自我约束和财务规划,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和风险,让金融生活更加稳健和安全。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朱春燕 赵振炜 沈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