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排便了,肚子胀得像石头一样……”不久前,70多岁的李阿婆(化名)眉头紧锁地来到镇海区人民医院,向普外二科朱鸿超医生大倒苦水。
原来,李阿婆遭受便秘困扰已有十多年,早些年排便间隔还在3天-5天,后来却慢慢延长到了5天-7天,有时候甚至超过10天不排便,导致她经常感觉肚胀难忍。
为了缓解便秘问题,李阿婆没少去药店和医院配药。可尽管用过多种药物,便秘还是不断加重。这不仅给李阿婆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也让她长期陷于精神紧张。
在对李阿婆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评估后,朱鸿超建议她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治疗,因为便秘有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需先明确是哪种类型才能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
“结合老人的症状以及门诊查体结果,我考虑她更倾向于慢传输型便秘,所以在她入院后马上为她安排了结肠传输试验等检查。”朱鸿超医生介绍,结肠传输试验是用来诊断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手段,在这项检查中,患者需口服硫酸钡造影剂,通过X光动态观察结肠内造影剂的分布和排出时间。李阿婆的检查结果显示,其结肠在口服硫酸钡72小时后造影剂仍停留于升结肠和横结肠(正常人72小时内80%排出体外),这意味着她的结肠动力严重不足。
随后,朱鸿超又为李阿婆安排了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对此,医护团队采取了规范化的干预措施。首先通过调整药物,软化大便、增加肠动力,促进大便排出;同时,建议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节,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并保持适当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此外,指导老人进行定时排便训练、腹部按摩等。在这样的综合干预下,李阿婆的便秘渐有改善。
朱鸿超介绍,慢传输型便秘主要是因为结肠蠕动功能减弱,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若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肠道器质性病变,甚至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对于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应尽早进行规范化的评估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泻药,以免加重病情。如果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仍不见效,再考虑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记者 吴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