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烈士遗物需要匠心更需要一份责任心

3月17日,清明前,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袁庄,宁波财经学院的师生将一封书信交到了85岁的袁秋香手中。这封信是她的父亲袁松鹤烈士写的一封家书,时隔多年,家书裂成了两半。2024年,经多方辗转,这封家书连同袁松鹤的烈士证明、贺年卡等物件,来到宁波财经学院“我为烈士修遗物”团队手中。曹明带领团队花费了4个多月的时间,修复了这些“红色文书”。当袁秋香接过这封信时激动得红了眼眶。

3月18日《宁波晚报》

就工作性质而言,修复烈士遗物绝对是一个冷门行当,既不赚钱,也无名可图,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就专业而论,曹明是材料学博士,所学并非修复烈士遗物,仅仅因为2019年时,学生求助他修复“红色文书”,转行成了“修补时光的人”。4年来,他带领团队已修复160余件烈士遗物,为20余个家庭重筑记忆桥梁。

无疑,修复烈士遗物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技术活,从泛黄证件到残缺照片,每件遗物都要经过材质分析、清洗去污、平整加固等严谨工序,但我们如果将他们的修复工作仅仅视为技术活,称赞他们的修复技术如何精湛是远远不够的。确切地说,我们更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和评价他们的工作,说白了,如果没有怀抱还原历史、继承先烈遗志、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和弘扬、激励后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曹明他们是不会接手这个活的,即使接手了也是干不好、干不长的。

行文至此,笔者自然联想起这令人动容的一幕:2011年9月2日,首批43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从缅甸密支那回国,安葬于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这些遗骸的寻回和归国得益于民间公益组织如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关爱老兵网等长期的推动,以及中国政府与缅甸相关方面的沟通协作。其中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居功至伟。窃以为,曹明他们修复烈士遗物的意义可以与孙春龙他们的寻找远征军遗骸的工作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松鹤、远征军将士等先驱为国家独立富强不惜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可归入拼命硬干的人;曹明他们为继承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心无旁骛、不计名利用心用情修复烈士遗物的工作,可视为埋头苦干的人,同样当得起脊梁的美誉。

2025-03-19 陌上青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4305.html 1 3 修复烈士遗物需要匠心更需要一份责任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