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 “遇见”王阳明

□非雨

宇宙天地间,何物最光明?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在“明朝一哥”王阳明心中,心最光明;500多年前,既高踞圣哲殿又接地气的王阳明曾在一首诗中如此写道。王阳明写下这首诗的500多年后,我来到多彩贵阳,来到他悟道的龙场,“遇见”了王阳明。

1

龙场在哪里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悟道却在贵阳。说起王阳明,少不了龙场悟道。龙场究竟在哪里?具体位于贵阳西北不到40公里的地方,属贵阳下辖的修文县,从前是镇,眼下为街道。王阳明去龙场的时候,龙场为驿——水西九驿中首驿,为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始建。千里迢迢,王阳明来到龙场驿报到,朝廷给的职务是驿丞——相当于当代的招待所所长。迎接王阳明的,是一个破败荒凉的驿站,如果一定要算资产,那就是二十多匹瘦马,还有一个咳喘不止的前任驿丞。

明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37岁的王阳明被逐出明朝政治中心,贬到千里之外的贵阳。其实,王阳明遭贬始于两年前的明正德元年(1506年),原因是宦官刘瑾专政,谏臣戴铣、薄彦徽等下诰狱;王阳明抗疏救之,被下诏狱,受廷杖四十,然后谪为龙场驿丞。王阳明前往贵阳,途中遭刺客追杀,数遇惊险。当时的贵阳为南疆荒蛮之地,除了当地少数民族,几乎只有亡命之徒、遭贬官员和朝廷逃犯了。对王阳明来说,最大的考验是面前横着五大“拦路虎”:艰难环境、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疾病缠身,还有官吏迫害。龙场山中潮湿发霉、瘴气极大,根本无法居住。外来人常常水土不服,随时都会遇到生命危险。王阳明找到巴掌大一块地,结草庵居住。他常到小孤山一岩洞中读《易》。后来,王阳明移居龙岗山(又名栖霞山)“东洞”,经常居住在阴湿幽暗的山洞中。

摆在王阳明面前的,常常是无米、无菜、无盐、无油,甚至无火、无水……为了存活下来,王阳明不得不亲自去砍柴、挑水、煮饭。王阳明旧疾复发,多次面临着被疾病夺去生命的危险。王阳明的《居夷诗》中有“卧疴闭空院,忽来故人车”等记载,让我们感受到王阳明在龙场疾病缠身四处问药的情景。春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时节,但王阳明感觉不到一丝温暖。不过,龙场正悄悄地开启着王阳明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2

悟出什么道

人常说,“既来之,则安之”。王阳明不但安之,而且悟出了道。关于龙场悟道,一说自我保护。当时,刘瑾一直没有放弃对王阳明的追杀——即便到了偏僻的龙场,刘瑾对王阳明的威胁依然没有解除。为了躲避追杀,王阳明做了石头棺材,平时就待在里面。另一说是主动选择。龙场驿来往人少,事务更少。日日夜夜静坐,王阳明开启了悟道之旅。他在这里一次次叩问生死离合的疑难。这种叩问直接导致躺进石棺,以生验死。“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喃喃自语。恍然中,一道明亮的月光从树枝间洒向石棺,王阳明与天地自然渐渐融为一体——突然,一种大彻大悟涌上他的心头。石破天惊,从此,阳明心学诞生了。

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龙场悟道不久,王阳明被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他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良知和善行在实践中达到统一。

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概念。“格物致知”,意为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事物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核心,更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思想之一。发展了“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和体现。北宋张载首次明确了“天人合一”,王阳明则发展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在行动和思想上达到和谐统一。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发现贵阳没有开化,老百姓愚昧,于是创建了龙岗书院,定立“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院训。从此,龙场开天辟地传出琅琅读书声。王阳明不知疲倦地“讲学化夷”,在他和弟子的影响下,建起20多所书院。王阳明还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地老百姓不会种菜,不会种庄稼,王阳明则手把手教他们。当地老百姓深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不仅为王阳明修缮了房屋,而且安排人轮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王阳明离开龙场后,当地老百姓更把龙岗山奉为圣地。

龙场悟道后,阳明心学走上了历史舞台。

3

影响知多少

“立德、立功、立言”,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王阳明影响着人类。有人统计,王阳明一生留下六百多首诗,六分之一创作于贵阳;入选《古文观止》的三篇文章中,两篇便作于贵阳。阳明文化启迪着贵阳人的思想、温润着贵阳人的心灵,更陶冶着贵阳人的情操;不仅丰富了贵阳的文化内涵,而且对贵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贵阳,人们给予王阳明很高的礼遇。“知行合一”等标识贵阳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地铁2号线阳明祠站,呈现着王阳明的介绍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告别贵阳的前一天,我来到贵州省博物馆,这里正在举行“‘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其中,“问道向黔”展现着王阳明在贵阳期间所思所想所悟,诠释着王阳明短暂而辉煌的悟道时刻。“王阳明,为贵阳带来了光”,讲解员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网红打卡地,贵阳甲秀楼一侧有翠微园(旧名南庵)。这里,有一块“王阳明留诗处”石碑: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授课期间,多次来到南庵游览,并题诗《南庵次韵二首》等,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心态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跃然诗中。来到贵阳,我正好住在阳明祠附近。报到后有两三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马上前往寻访。阳明祠位于云岩区螺蛳山路,是后人为纪念王阳明而建。不巧的是,当天星期一闭馆。午后的阳明祠虽然大门关着,但其雄伟程度已从高墙外远远可见。

阳明祠外有一小型菜场,走进一家素面馆,和贵阳人聊起天来。问阳明祠是纪念谁的?对方很自豪地回答,一位对贵阳贡献很大的文化名人,且卖关子很神秘地告诉我——这位文化名人来自宁波,叫王阳明。我乐了,问对方我是何地人?对方摇摇头。我却自豪起来:宁波人,我便来自宁波。对方眼睛一下子亮了,亲切得如同一家人。

眼下的龙场,被称为“良知之源”“王学圣地”,被学者视为阳明心学形成的原点。由此,贵阳成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地,从一路向“黔”到承“黔”启后,王阳明心学正风靡世界。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王阳明。

2025-03-09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2705.html 1 3 在贵阳 “遇见”王阳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