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村,位于宁波北仑白峰街道的南部,由东园、石山、山坑三个自然村组成。该村背靠山林,资源丰富,村民产业多以花木、果树、茶叶种植为主。与相邻的下阳村相比,虽然前来游览的人不多,但是漫步其中,旖旎的风光,动人的故事依然值得述说。
A
上阳有座古洞桥,高4.5米,宽3.5米,长约7米,建在东园村口的涧溪上。据说是宋末的时候建造的。当时,每逢大雨,溪水暴涨,村民无法通行。忠厚的村民们,自发建起了这座石桥。用的虽是乱石,但是造型却非常美观,给村民出行带来方便之余,也成为村中一景。
1919年,当地的乡绅王兆兰募资对桥进行重修。当时村民也是一呼百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花多少时间,就把桥修葺一新。重新通行那天,村里人都去桥边帮忙拆围板,就连小孩子也抢着去拔钉子。那场面,想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激情难抑。
现在,涧溪上有了新造的水泥桥,可供车辆通行,但那座历史悠久的古洞桥仍被细心呵护着。2009年,村里再次对它进行了修葺,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加固了桥墩,并在桥面上加了栏杆和台阶。
有人说,一座古桥,就像一张静默的筛网,过滤时间的泥沙,留下难忘的记忆。确实,你看这座单孔的石桥,它就像一张静默的筛网,桥两侧茂密的藤蔓,粗粗细细,组成了网线,打捞着岁月。
它或许记得,千百年来,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乡人,在月色朦朦、凉风习习、流水潺潺之中,围坐桥头,聊着家常。当然,应该也有长辈讲起《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还有《封神榜》和《隋唐演义》的故事,诸葛亮借了东风,孙悟空打了白骨精,还有那纣王妲己,牛郎织女,惊心动魄,温婉凄美,曲折离奇。忠厚的乡人们,在听不完的故事里,抒发无尽的情怀,品味岁月的赠予。那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培育了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元气。
于是,在春日的光影中,我也随着这张静默的筛网,找到童年的自己。那水边的村庄,多情的石桥,一一被我想起。恍惚之中,眼前的大樟树,枝繁叶茂,它们攀援、攀援,筑起浓密的绿荫,挡住烈日、狂风和暴雨,为石桥,也为村庄留住安详,守住安宁。
B
在上阳村,如果你问村民哪里可以看风景,他们一定会指引你去看“峧门”。
“峧”,指的是两山低凹处。这是吴语地区的专用语,主要见绍兴、宁波、台州和舟山等地,比如宁海有“岭峧、峧下、峧门、峧湾”,象山有“峧头、低峧”等等。有感于此,我把“峧门”理解为两山间的门,它们像山峰一样耸立。
石山峧门在村庄的西侧。踩着石阶来到峧门上,眺望前方,眼前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据说那是当地的滑翔伞基地。乘着滑翔伞起飞,会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连绵起伏的海岛、色彩斑斓的花木……
而我更喜欢这一道幽蓝的山脉,那是远近闻名的福泉山。山巅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那八十米高的大风车,在山脊上此起彼伏,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比石山峧门,村东侧的城司峧门更含古韵。远远望去,峧门上的凉亭,像个害羞的姑娘,藏于树间,仅露出半边身影。而等你走近,你会发现那门洞狭长,像条时光的甬道,悠悠的风声和明媚的阳光,让初春时节的行人感觉温暖和舒爽。
穿过峧门,前行几百米,在溪坑处右拐,就来到了村里的游步道。步道几乎全程在树林之中,即使夏季烈日当空,里面也应该非常阴凉。步道的路面也比较平,缓缓前行,道路两侧,成片的花木苍翠欲滴,涧溪的水流充盈,水声绵密。山风袭来,吹皱流水,碧波如同绿色的绸缎拂动,与你共振同频。
走上一段,雄伟的大风车,早已经隐没。一回头,豁然开朗,远处一条大河如银色飘带缓缓流淌。不,那不是河流,那是北仑的梅山湾水道。因为距离遥远,听不到它半点声息,也看不见它翻腾的波涛,只有一抹银白之光,仿佛定格在时间之中,遥远而平静,如同山下静谧的村庄。
C
城司峧门旁建有青龙庵。
据记载,青龙庵,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相传当年,有个游方僧人在江南四处游历,经过此地时见群山环抱,村落隐居其中,犹如宿鸟栖巢。又见左右山脉形似狮象,直冲门前大海,不由地心中大喜:“此乃青龙地也。”于是就在这里结草为庵,坐禅参道,庵的名字就叫青龙庵。
乾隆年间,有高僧见此庵风光秀丽,也来主持了十多年。期间,广纳僧徒,四处化缘,筹资三年扩建庵堂。建成后有大殿、左右偏殿,占地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建成后常年居住僧人,四时香火不绝,每逢良辰吉日,念经做佛事的人排成长队,钟鼓之声悠悠荡荡。
“1942年,载有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货船被美军潜艇的鱼雷击中,然后沉船。危难之际,浙江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300多名英国军人……1942年10月,抗日军民历尽千难万险,将3名英国战俘送达青龙庵,得到上阳人民的善待。”
这段故事,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其中就有去年的高分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青龙庵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日部队的整训处。期间,当地军民参与了营救3名英兵的过程。至今上阳村村委会附近,原青龙庵广场上,还竖立着黑色大理石,上书“上阳村军民营救英国战俘纪念碑”。
遥想当年,三个从人间地狱逃生的英兵,穿过青龙庵,踏上古洞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迎接他们的是热情的当地村民。在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后,他们来到抗日保垒户王万年家吃饭、住宿。离别时,享受了优渥待遇的三个英兵,深情地说:“上阳人民真是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这四个字,忍不住让人感慨。人们总是敬佩青史留名的英雄,觉得他们才是德配天地。的确,他们非常重要。但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默默付出、默默牺牲的普通百姓,他们也应该是这片古老土地的英雄。而今天的我们,是他们血肉的延续,是他们风骨的传人,理应将这种伟大的精神传承。
于是,我眼含热泪,仰望蓝天。天空高远,丝丝白云飘荡。云朵的光影下,眼前这座古老的村庄,化为一颗镶嵌岁月光华的钻石,带着春日的气息,散落在天地之中,也倾倒进了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