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8岁辞职考博,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

写给宁波图书馆的 一封“告白信”

图书馆用一份“温柔”对待每一个全力以赴的读者。资料图片

读者“徐徐”写给宁波图书馆的“表白信”。邮件截图

深夜未熄的灯,映照着追梦者的眼睛;反复摩挲的书页,浸染着时光的重量。在宁波图书馆,层层叠叠的书架筑起知识的堤岸,也托起无数读者逐光寻梦的浪花。

2月14日,宁波图书馆的读者邮箱收到一封“告白信”。信是一位叫“徐徐”的读者写的,信中回溯了她从2021年2月辞职考博,直至2024年12月博士毕业的经历,“除了在校上课,我博士期间所有研究都是在宁波图书馆精心推敲、雕琢……”

在收到信后的第四天,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沐浴在久违的春日暖阳下,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娓娓道来……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莹

38岁时辞职考博

带着“背水一战”的孤勇

2021年2月,徐徐决定辞职考博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她已经38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另一方面,她当时拥有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

人们常开玩笑说“四十岁正当奋斗,六十岁亦可闯荡”,可真要在人生即将步入下半场时转换赛道,多少带些“背水一战”的孤勇。

“我当时就跟自己说,就两年,两年考不上,我就回去找工作。”徐徐说。

为了更好地备考,徐徐试过窝在书房苦读,也试过在咖啡馆辗转,最后选择了宁波图书馆的方寸书桌,“感觉学习氛围更浓厚!”

在图书馆“你追我赶”

“总有人比我更努力”

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每天6时到24时开放的宁波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有时我早上7点多过来,自认为挺早,可总有人比我来得更早,总有人比我更努力。”

在悄无声息的“你追我赶”中,2021年7月,徐徐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成功上岸。近半年在图书馆伏案至深夜的时光,终将前途未卜的焦虑磨砺成从容应对的底气。

2024年3月,徐徐突然迎来“不敢想”的高光时刻:文思泉涌,仅用一周就写完一篇论文;从写作到修改再到投稿,只用了15天。4月19日,正在图书馆复习的她收到消息:论文已进入“主编终审”,“之后等了差不多一周就发表了!”

外人或许难以真切体会这篇论文的发表对徐徐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在过去两年多的时光里,她从未停止过向核心期刊投稿,却屡屡碰壁,这不仅关乎她能否顺利毕业,更如一把锉刀,在日复一日中磨蚀她的自信与坚持……

图书馆给了她安全感

也在她心里注入坚持和希望

可有些路一旦做出选择,注定要一个人咬紧牙关走下去,而“图书馆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徐徐说。

漫长的白天,她沉浸在海量的文献资料中,总要等到晚上9点多喧嚣渐息,夜深人静,她的思路才会逐渐清晰。灯火通明的自助图书馆,为她提供了一个能全身心投入、奋笔疾书的空间。

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自助图书馆。值班的保安从不催促,总是默默守候,或许是察觉到她怕黑,保安常常会贴心地陪她一起到地下车库取车。

平时,她总是骑电动车到图书馆。早些年,图书馆还没有配备电动车充电桩等设备。遇上电动车没电,她就得在深夜用双脚蹬着踏板,艰难地“划”回家。夜凉如水,街道寂静无人,一股莫名的孤独和酸楚在心底蔓延。

对她来说,充电桩带来的“安全感”不仅是给电动车的,于无形中也在她的心里注入坚持和希望。

2024年12月,徐徐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博士毕业。历经艰难跋涉,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她也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启新的人生赛道。

现在的徐徐,终于有更多心力去留意这个陪伴自己度过人生关键三年半的地方,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向孩子讲述这段关于“陪伴”和“坚持”的故事。

再次踏入图书馆,看到那些依旧在奋斗的“同行者”,她越发深切感受到,这里在无声中向每一位走进的人传递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只要你全力以赴,它必定温柔以待。

2025-02-21 一位38岁辞职考博,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9784.html 1 3 写给宁波图书馆的 一封“告白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