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倒掉也不愿掺假”

一个小镇油坊的诚信账本

“油香不怕巷子深”,藏在陆埠老街的胜利油坊。

榨出来的菜籽油。

管雷明查看土灶火候。

在余姚陆埠镇的老街上,一缕浓郁的菜籽油香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萦绕在街坊四邻的屋檐下。

“胜利油坊”的木质招牌下,39岁的管雷明正弯腰查看土灶火候,铁锅里翻滚的油菜籽发出“噼啪”的爆裂声,升腾的热气中氤氲着两代人坚守的诚信密码。

“赔账”承诺 从村办油坊到金字招牌

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胜利油坊,最初属于村集体产业。管雷明的三个舅舅从十七八岁进入油坊工作到白发苍苍,将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这里。

“那时候停电是常事,但乡亲们送来的菜籽就是托付。”老会计颤巍巍翻开泛黄的账本,发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特殊的“赔账”:每损失3斤菜籽,油坊就赔付1斤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承诺担当,让胜利油坊在四里八乡树起了金字招牌。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红火起来,传统油坊日渐式微。管雷明记得最后一次听到榨油机轰鸣是在初中暑假,“舅舅们摸着榨油机叹气,就像告别老伙计”。

让人想不到的是,命运的齿轮在2020年重新转动。那一年,正在做消防器材生意的管雷明,在父母和舅舅们期盼的目光中,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重建老油坊。

“小时候跟着大人捡菜籽饼喂猪,那种香气是刻在基因里的。”他抚摸着复原的木质榨油机说,“老油坊里有父辈和我们这一代的时代记忆和乡土文化,如果不传承下来,就会断掉。”

良心账本 宁可亏本不亏心

因为菜籽油是食用油,所以管雷明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高标准、严要求,选用当地品质优良、无农药残留、无变质的油菜籽为原料。

然而,刚接手油坊时,管雷明也经历过波折。

最初联系的原料供应商是多年老客户,管雷明出于信任,检查样品没有问题后,就进行大批量采购。在压榨了1000公斤油时,才发现部分菜籽有严重发霉的情况。

当时,这批原料压制的油已经销售了200多公斤,管雷明立刻主动联系能够回忆起来的买油顾客,用高品质的油换下这批菜籽油。对一时联系不上或不能确定的消费者,他在门口贴出告示,可随时到店更换。

“良心上过不去。我宁可倒掉,也不愿掺假。”这次教训给管雷明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此后,他严格筛选供应商,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相关证书,保证供应链全线透明,确保每一批油菜籽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从源头上保证菜籽油的品质。

同时,他主动将产品送往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确保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油坊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防止设备老化或污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不仅如此,管雷明还请回胜利油坊退休老师傅组建“古法智囊团”,将筛籽、炒籽等传统工序标准化,让他们把关,成为每道工序的“质量哨兵”。

凌晨4点的油坊里,72岁的王师傅正在调试炒籽火候。“温度差半度,出油率差两成。”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感知着铁锅温度,这是他的拿手绝活。

在保持古法精髓的同时,油坊引入了精密过滤设备,以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确保每一滴油都清澈透亮、香味浓郁……

管雷明的所作所为,顾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油品退换事件后,顾客不降反增,今年春节前夕,他们生产的菜籽油供不应求便是最好的证明。

诚信经济学 小油坊的大智慧

“100斤菜籽出30多斤油,光卖油早倒闭了。”管雷明笑着揭开经营奥秘:油坊真正的利润点在菜籽饼,这种富含蛋白质的副产品被农场和杨梅种植大户疯抢,“但若是油品不好,饼再好也没人要。”

这种“以副养主”的模式,构成了独特的诚信经济链。

面对网络平台“10斤油39.9元”的冲击,管雷明在抖音开起了“透明直播间”。“真的菜籽油挂壁成线,掺假的就像水帘洞。”他边演示边讲解。这种笨拙的真诚赢得粉丝追捧,现在胜利油坊年产量突破100吨,老客户复购率高达85%。

夕阳西下,油坊的灯火又亮了起来。管雷明蹲在土灶前添柴,跳动的火苗映照着手机上的账本——那里记着今天发出的27桶油、换回的3张笑脸、新增的5个订单。

这个用诚信写就的账本,正在续写新的篇章:2024年油坊年产量达到160吨,未来计划扩建花生、芝麻、油茶树、核桃等生态种植基地,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与安全,同时扩大与油坊相关的产业……

陆埠镇的老人们说,胜利油坊的香气里藏着时光的味道。而对管雷明来说,这香气更是诚信的滋味——它需要文火慢熬的耐心,经得起烈火考验的纯粹,以及代代相传的坚守。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董佳颖 文/摄

2025-02-18 一个小镇油坊的诚信账本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9249.html 1 3 “宁可倒掉也不愿掺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