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宁波 有很多故事

龚缨晏在讲座中。

2月15日,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做客宁波博物院东方讲坛,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展览配套讲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宁波》,这也是年后首场“海陆丝路那些事”文化知识系列讲座。

从宁波地区发现的早期海洋文化遗址遗迹,到唐代以来的宁波船只演变史,到世界地图上的宁波,龚缨晏结合自身学术积累,带来了一堂融汇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的知识讲座。

1

从食物入手讲宁波海运变迁

龚缨晏讲“海丝”的切入点是食物。

“粮食作物中的玉米、番薯、土豆,蔬菜中的番茄、南瓜、辣椒、四季豆,干果里的花生,水果里的菠萝,还有橡胶树、可可豆,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的。”

再加上从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食物,龚缨晏从味觉入手,抓住观众的吸引力,“如果没有这两条丝路,中国人的食谱会非常单调。”

长期以来,宁波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不断呈现出海洋基因。以贝丘为标识的井头山遗址,发现过深海鱼金枪鱼骨头的河姆渡遗址,都在实证着这一古老的渊源。

据龚缨晏统计,宁波一共发现出土过6艘沉船,和义路唐代造船场的唐龙舟、东门口的北宋古船、和义路的南宋古船(现存中国港口博物馆)、慈溪潮塘江的元代沉船、象山县涂茨的明代古船、象山小白礁清代沉船,从唐朝开始到清朝没有断层。

“广州、上海等其他城市也发现过重要沉船,但并没有像宁波一样呈序列。”龚缨晏说。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宁波的海运贸易自古以来便繁荣昌盛,一脉相承至今。

从船只演变角度,龚缨晏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木帆船时代”,烧煤、靠蒸汽动力推动的“火轮船时代”,以柴油机为动力、螺旋桨推动的“轮船时代”,以及今天的“集装箱时代”。

与之相应,宁波港区也经历了以三江口为核心的江厦街时代、江北轮船码头时代、可通万吨轮的镇海港区时代,到穿行集装箱轮船的北仑港区时代之变迁。

2

“海丝”宁波的重要节点

龚缨晏曾长时期在海外治学,对世界地图上的宁波特别有研究。

讲座中,他举了几个例子。1570年左右,葡萄牙人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中国东南沿海都被标记为宁波(地图上的“liampo”);

到约绘于1589年的世界地图上,宁波和刺桐(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的两个城市,也就是说,“在欧洲人一共知道中国五六个城市的时候,宁波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吸纳了丰富的外来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摩尼教都在宁波兼容并蓄。

出于时间限制,龚缨晏用一些时间节点串联近代以来的重要事件——

1844年元旦,宁波开埠,开启从木帆船时代向轮船时代的转型;

1844年,英国人马利姑娘在宁波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

1845年,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印刷的科普书籍,揭开西式中文活字印刷取代传统木刻汉字的序幕;

1851年,宁波出版了最早介绍电磁学及电报知识的中文著作《博物通书》,书中还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

1854年,《中外新报》在宁波创刊,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创办的第二种报刊;

1855年,英国人在美国造的“宝顺号”轮船被宁波商人引进,是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

……

以上,也仅仅是宁波近代社会变革中的部分节点。事件众多,两个小时难以尽述,面对意犹未尽的观众,龚缨晏建议大家到正在展出的“东方的起点”展厅中找寻答案。

记者 顾嘉懿 黄银凤

2025-02-16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8876.html 1 3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宁波 有很多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