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挺能吃苦的,要不要试试看?”
去年12月10日晚上,接到央视唐导的电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该不会是诈骗吧”。
经过反复确认,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在过年期间将推出《年味总动员》系列节目,探寻城市里的老字号美食,感受年味,其中一期将走进宁波。
至于为什么是我,唐导说看了我夏天凌晨两点采盐的VLOG,觉得能吃苦的劲挺适合录制这期节目。直到拍摄开始,我才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夸赞,而是“预防针”。
1
“上九天揽月,
下五洋捉鳖”
对接了拍摄流程后,去年12月底宁波最冷的那几天,我们开始了在宁波的“年味总动员”。
录制的第一天,我从咸祥航空基地坐“无人驾驶飞机”出发。我选的是传承菜“红膏呛蟹”、功夫菜“冰糖甲鱼”以及创新菜“龙腾四海”。在做菜之前,我需要找到两个关键食材——甲鱼、海盐。
拍摄时间很紧,一大早,我和摄制团队就抵达了余姚甲鱼养殖基地。换上胶鞋,满怀壮志踏入泥塘,一副什么都难不倒我的架势。然而现实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刚迈出第一步就陷在了泥潭里。唐导强调“纪实”,让我自己想办法,但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挣扎了好一会,唐导才带着渔民合力将我从泥潭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然而,好景不长,刚迈出两步,我又一次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在了泥地上。跌跌撞撞,摔成一个泥人,总算捉到了一只甲鱼。
我们紧接着又赶场到象山花岙盐场——浙江最后一个海盐晒制场。登船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风大得能把人吹走。
好在冬天不用凌晨两点起来采盐,早上五点多,天蒙蒙亮,就和摄像老师扛着设备下盐田了。按理说,熟悉的流程再走一遍不成问题,但早上的困倦和刺骨的海风,让我整个人精神恍惚,拍摄过程中NG不断。
最后,在摄像老师略带“怨念”的眼神中,我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条拍摄,成功获取了我们的重要食材——“海盐”。
2
几道菜,更懂这座城市
在经历一番周折后,终于搜集齐了食材。我即刻前往状元楼和主厨陈继波一起完成这三道大菜。这一道道美食背后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
陈主厨手法娴熟地将我带回的海盐与水巧妙配比,用以腌制梭子蟹。他一边忙碌,一边教我宁波老话童谣:“红膏呛蟹咸咪咪,大汤黄鱼放咸齑。”
谈及状元楼的招牌菜“独占鳌头”,陈主厨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解释说,这道菜不仅口感绝佳,更代表了宁波的“状元文化”。宁波从唐朝到清朝诞生了两千多名进士,七位状元,孕育了阳明文化、浙东学派等,如今院士数量居全国榜首,有“院士之乡”的美誉。
回到新式甬菜,陈厨在保持咸鲜的基础上,将时令蔬菜和澳龙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风味,更蕴含了美好寓意“龙腾四海,蛇舞九洲。”
3
“勇敢”地向家人表达爱
最后一个拍摄场景是吃团圆饭——请家人品尝我做的菜。为表隆重,爷爷戴着我毕业那年给他买的礼帽——出席宴会的最高礼仪。
落座后,许是在镜头面前的缘故,大家略显拘谨。见状,唐导忍不住亲自上阵指导:“来来来,给家人夹个菜嘛,就像平常在家那样自然。”
“璐璐长大了,都会做饭了。”爷爷率先打破沉默。事实上,我在英国读书的那一年已练就了厨艺,只是从未有机会为家人展露一手。
“祝爷爷身体健康,长长久久地陪着我们!”说着,我为爷爷夹了一块冰糖甲鱼。我妈尝了一口“龙腾四海”,她脸颊微红,笑着说:“好吃!”这是她第一次品尝到女儿亲手做的菜肴,虽然仅仅两个字,但是满脸的幸福。
餐桌上的氛围热闹了起来,长辈们开始感叹我从蹒跚学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从第一次牙牙学语叫爸妈,到每一次成长的瞬间;从读书写字到儿时的小爱好……
这一顿“团圆饭”,我们都在镜头前表达了平时难得表露的情感,传递着关心和爱意。
杀青那日,阳光出奇地好,我坐在摄像机前接受采访。作为一个记者,第一次被采访有些许忐忑,唐导问我:“在你心目中,宁波菜是什么口味?”
我想了一会,说:“宁波菜很少用到昂贵的食材,但是只要入口就能让我知道,我是外婆口中的阿囡;烹饪方式也很简单,还原食材的本质,就像宁波人务实低调的性格;但它讲究创新,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质。”
记者 李佳璐/文 杨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