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理财,希望通过合理配置资产来实现财富增值。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公益”的幌子,利用投资者对公益的善意和对高回报的追求,精心设计公益投资理财类诈骗陷阱,以“捐赠返现”“捐赠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财”等名义实施诈骗,让不少投资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李女士近期前往宁波通商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提到了自己之前遇到过的一个投资诈骗案件。
去年,李女士接触到一个名为“慈善返利”的投资项目。介绍人声称,只要将钱存入指定APP,不仅可以做慈善,还可以定期返利,一年就能回本,后续还能继续参与项目的分红。李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资了5000元,没过多久,便收到750元的返利。这一返利让李女士确信了“商机”。后续几个月,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满心期待更多返利。然而,在最近一次大额捐款之后,返利却再也没有到账。李女士试图联系介绍人,却发现怎么也联系不上。经过一番调查后,李女士发现,这个所谓的投资项目根本没有合法备案,至此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此类案件便是常见的投资理财类骗局,不法分子假借“慈善”的外壳,以官方公益活动名义获取消费者信任,通过前期小额获利的方式诱导受害人加大投资,最终致使受害人本金无法追回。
为防范此类风险,宁波通商银行提示广大投资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核实项目合法性。在进行任何投资或者涉及资金捐赠之前,要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相关项目的备案信息、运营资质等,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了解项目的背景和风险。
第二,不轻信高回报承诺。理性看待投资收益,牢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不轻易相信来路不明的宣传资料和他人的口头承诺。
第三,牢记“三适当”原则。务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购买金融产品,审慎开展风险评估,确保产品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金融消费者面对各类投资产品,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盲目投资,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史玲燕 郑波 林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