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有鞭打春牛之民俗。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今天挑出抓住牛鼻子的关键部件“牛桊”来说说,来引领一年的运道。
先说牛,它称得上是中国人最早驯服的大型动物之一。牛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贡献可谓大矣。所以,历来有“老黄牛精神”“初生牛犊不怕虎”等正面评价。当然,一头牛的牛脾气要是上来了,也是不好办的。
最早的牛故事之一是这样的: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勯,音dān,同“殚”,尽,绝也。棬,同“桊”。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让大力士乌获拉牛的尾巴,即便他使出全身的力气,也还是怎么拉都拉不动的,但让一个只有五尺高的小孩,牵住牛绳,拉一拉牛桊,这头牛就跟着走起来了。
牛,有了牛桊,好使唤。没有,就得“安上”,这可是技术话。抓住牛鼻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讲技术,这可有一套,最核心的就是要给牛鼻子穿孔。
小牛长得差不多大,得举行一个“成人礼”,或者应该叫“成牛礼”更准确。先把小牛的牛头固定起来,或者让牛不得不仰起头来,再一手扣住牛鼻子,一手用尖状物刺穿牛鼻,然后穿绳子,或者马上穿上“牛桊”。这样,一条牛绳在手,牛就听使唤了。
牛桊是什么?
先说“桊”字,这个字不常见,音为juàn。在我河南信阳老家,大家都叫“牛juàn”或“牛zhuàn”,我刚开始以为是“转”这个字,后查证不确。
《说文》的解释是:牛鼻上环。《广韵》上的解释是:牛拘。——常说不会写的汉字又一例。在四川等地,这东西叫牛牶(音quàn)。
农村中,老式的牛桊,说白了,就是一根短棍,一头用刀削成大一些的圆锤,另一头是一个小圆锤。小圆锤是用来系牛绳的。这样一来,牵上牛绳,大圆锤也就能起作用,牛就得沿着牛绳的力向前了。
如今,老式的牛桊不多了。甚至,连名称也变了,叫牛鼻环、牛鼻栓什么的。
还有一种牛鼻环,如果叩开,别有洞天。
因为大门上的一种环,也叫牛鼻环。由铜环构成的拉手,牛头的样子,中间套一个环。因其像穿在牛鼻中的环扣而得名。成对出现,客人来访,抓住门环,轻轻敲击,里面的人就听到了,声音还挺好听的。
牛鼻栓还是一种中药。性味:味苦、涩,性平。归经:归脾、肝经。入药部位:为金缕梅科植物牛鼻栓的枝叶或根。
这么看来,牛,一身都是宝,连带“牛”字的,也都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