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漂泊到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这就是作家路遥。
70多年前的冬天,路遥来到这个世界;30多年前的冬天,路遥告别这个世界。从此,“一颗璀的星从中国天宇间陨落”。
又到一年冬天,朋友推荐《路遥传》。对我来说:知道路遥,因为《人生》;崇拜路遥,因为《平凡的世界》;了解路遥,因为《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启发我感悟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平凡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凡的人生”,却是《路遥传》。
打开《路遥传》,我“寻”着路遥的足迹一路走来——“苦难的童年生活”、“我要上学”的少年、“革命狂欢”的青年、“好风凭借力”的大学时代、“身体又亮红灯”的中年等。如若从情感角度看,路遥的一生,有“收获爱情”,更有“欲说不能的婚姻问题”。
路遥,陕北清涧人,姓王,1949年12月2日出生。路遥出生时,爷爷取小名“wei”。上小学时,老师在这个小名的基础上取正式官名“王卫国”。小学时喜欢给同学取绰号的路遥没有忘记给自己取了 “王喂狗”的绰号。路遥这个名字是他在《革命文化》上发表诗歌《车过南京桥》时,受诗人闻频启发所取。童年时的路遥,既有为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强大自控能力,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在那个年代,上学不易;特别是在贫困的陕北,上学更难。为了上学,童年时代的路遥“经常含着眼泪”。最真纯的举动总是惊世骇俗的,路遥不但有“欲说不能的婚姻问题”,更有刻心铭骨的初恋。初恋是北京知青林虹,打动路遥的是身份、气质和才能。路遥把国家首次在知识青年中招工时给他的非常宝贵的指标,给了“八字还没一撇”的恋人。遗憾的是恋人工作后寄来了“绝交信”……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刚开始有许多名字:《高加林的故事》《加林的故事》《沉浮》《生活的乐章》《你得到了什么?》。中国青年出版社王维玲注意到这部作品的引言是柳青的《创业史》的一段话。他认为这段话可以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尤其是开头的“人生”两个字,既切题、明快,又好记,于是建议叫《人生》。
作为为年轻人探讨“人生”道路的作品,《人生》最早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头条位置,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底推出单行本。无数普通读者被《人生》打动,出现了人人争说“高加林”个个热议“刘巧珍”的热潮。
路遥的人生似乎不长,但不平凡。在人生的路上,路遥既感悟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命运自己安排”的朴素道理,又懂得了“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绵到了现在……”。路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精神财富却永远珍藏在人间。
路遥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中有路遥的生活,更有路遥弟弟的影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读中学时饿晕正是路遥在延川读中学时的真实再现,孙少平更是以有志有为的农村青年——他的弟弟王天乐为原型。这部作品最初叫《普通人的道路》《走向大世界》等,最终西安市文联《长安》主编子页取下这个“既朴素又大气,内敛,不张扬,符合路遥小说特点”的名字《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路遥准备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当代》上发表,结果编辑感到“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实在很难往下看”。好在世间有千里马更有伯乐,几位编辑颇具慧眼。比如,曾在陕西插队后入伍继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北京知青叶咏梅发现了《平凡的世界》的宝贵价值。于是,1986年底,《平凡的世界》在《花城》第6期刊发,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受亿万听众喜爱的品牌栏目“长篇连播”中播出。
当年《平凡的世界》并不被推崇,甚至受到许多人“尖刻批评和否定”,特别是评论界。但路遥却有自己的坚守——他认为,“我的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普通的读者看的。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实践证明,《平凡的世界》经得起历史的审视。“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哪部图书是你最想看的,《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了《红楼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次应广大听众的强烈要求,多次在“长篇连播”中播出《平凡的世界》。
路遥拥有怎样的世界?作为“文坛陕军”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人的路遥,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前采访时说,“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
好像是一种巧合,《人生》《平凡的世界》,正好构成了路遥的人生和世界。这两部作品中的,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文字,一直传递给读者奋进的力量。让无数读者收获到——劳动获得尊严,知识改变命运;再平凡的世界,也会拥有不凡的人生。
□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