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接到报料,市民邵宏国先生在陪朋友拍摄积渎碶照片时,在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上发现一则南宋题刻,“嘉定十七年”字样分外明晰。
他将这一线索转告章国庆、李本侹等擅长“辨字”的朋友,众人对题刻内容进行了解读,认为这则题刻记录了积渎碶的重修及完工时间、花费银钱、所用石材等内容,其中的信息极为珍贵,直接证明了积渎碶下的六根立柱均为宋代原物。
积渎碶是唐代著名水利工程它山堰的配套工程之一,在宁波水利史上声名显赫,题记所录内容多为史料未载,有重要的补史作用。
1 题刻在碶柱上,信息量不小
积渎碶,又名下水碶,位于今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下水碶自然村。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是调节宁波南塘河水启闭蓄泄的重要水利工程,近年来,因河水改道,古碶废置。
记者走访现场看到,碶桥下的河道早已淤塞不通,碶的南面被开垦为临时菜地,而旧时用于启闭闸门的六根碶闸立柱构件依然伫立桥南,石花斑驳,尽显沧桑。
据观察,六根立柱中,东、西两根边柱为单向双槽,中间四根则为双向双槽,从桥上往下看,其顶部截面如一“王”字。东西边柱横向相距约11米,六柱夹五个桥洞,可以想见当年河道之阔。
邵宏国在现场指示,他发现的题记位于东边第三根柱子上,竖排两行。据章国庆、李本侹等人研读,为“嘉定十七年正月初十日,下年五月毕(工)……钱九千五……西山石……造”。
因年代久远,题刻字迹损泐严重,但信息量不小。
“嘉定”是南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十七年即公元1224年。“说明积渎碶在南宋后期经过一次重修,头年正月初十开工,到第二年五月工程才结束,耗时一年多。”章国庆说。
重修完工于1225年,距今正好800年。
更加珍贵的是,题刻还说了这次修缮花费的工钱和所用石材,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点工匠的姓名。“九千五”下面的字石面看不清,推测近似“九千五百贯”;“西山石”三字指出了石材来源。“西山范围比较广,小溪石、梅园石都有可能,此处用的应该是小溪石,或者当时的小溪石就叫西山石,不好说。”李本侹表示。
而在“石”字与“造”字中间,隐约还有三个字。有人认为“石”字后可能是“匠”字,也有点像“马”字,指向石匠姓名;“造”字前,似有一“斗”字,但位置偏右,存疑。
2 史志中积渎碶经过多次修缮
积渎碶建造者,传说也是筑它山堰的王元暐。南宋魏岘在《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说,民间口耳相传,当年王元暐为增强它山堰的蓄泄能力,增设三碶,“自堰口浮三瓢,听其所至而立焉”。堰东十五里为乌金碶,又称上水碶;又东三里为积渎碶,称下水碶;又东二十七里为行春碶,称石碶或南石碶。
这三碶都建在南塘河上,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南塘河的淡水和奉化江、鄞江的咸水隔开,阻咸蓄淡,防洪排涝。
史志中,积渎碶有多次修缮记录。明末清初鄞人高宇泰所著鄞县县志《敬止录》上,提到了积渎碶曾于“宋嘉定十七年重修”(可能是看到了题刻的上半部分,但没有展开);民国《鄞县通志》说,1924年,邑绅朱炳蕃、张传保等人在疏浚南塘河时又对积渎碶进行了维修。
1948年,积渎碶再次改建,将石构桥墩和梁面改为水泥,四墩改为两墩,但保留了原来的槽石。现存碶桥中间栏板上题额“积渎碶”三个大字,上下款分别为“民国三十七年十月”“鄞县西乡水利协会重修,章溪崔凌霄书”。崔凌霄是樟村崔岙人,和其父崔锡畴同为宁波书法家。
但历代史志都没有提到这块刻石上的具体内容,推测可能是该石长期立于水中,不易察觉之故。发现题刻的邵宏国时常在积渎碶附近走动,据他介绍,当天“下午三四点,太阳斜照在石头上”,字迹才明显一些,平日则肉眼不易察觉。
“这一题刻的发现,直接证明了积渎碶旁现存六根槽石立柱,石料均为宋代原件,且自南宋起就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变动过。”李本侹说。
3 南宋后期何故重修?
经查,除了积渎碶曾于宋嘉定十七年重修,三碶中的乌金碶也曾在嘉定十四年(1221)重修。这一波集体重修,或有一定的背景。
据《宋史·河渠志》载,嘉定十四年,庆元府曾向朝廷上奏,说乌金碶因倒损,“捺为坝,以致淤沙在河”;行春碶碶面石板之下,“岁久损坏空虚,每受潮水,演溢奔突”。
嘉定十四年的春天,雨水较少,南塘河水干浅,堰身塌损,“以致咸潮透入上河,农民不敢车注溉田”。地方官员遂向朝廷启奏,希望可以“修砌诸处坝堰”,选“能干职官,专一提督”。乌金碶与积渎碶的修缮应该都在这一背景下。
明代鄞县栎社杨家人杨守陈写过一首诗:“小江三十里,一碧湛清空。源出丹山表,波浮绿野中。七乡均引溉,双碶并疏通。忽变桑田后,谁知王令功?湖废亦已久,遗踪人未忘。”诗中的“双碶”便指乌金、积渎二碶,说的是七乡之水得到引灌,建造它的人却被淡忘了。
诗中的兴亡之慨,放在今天已经全然弃用的积渎碶上,似乎同样适用。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