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要的当下,中小学做好科学教育,并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宁波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充分关注到了这些领域,并提交了相关建议。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当今时代,教育领域迎来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注入磅礴动力。”市政协委员、海曙中学校长翁伟彬结合工作实际,把目光聚焦在AI教育领域。
翁伟彬说,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与科教强市,有着雄厚的科研底蕴与教育追求。本地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人才汇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然而,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研究上,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数据获取困难、产学研用协同脱节等诸多困境,未能充分释放潜能服务地方教育升级。
为此,翁伟彬建议,财政部门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项科研基金,专款专用。对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资助策略,鼓励科研院所在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辅助、教育测评自动化等细分领域开展深度研究。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制定教育数据安全规范与共享标准,搭建市级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为科研院所提供合法合规、丰富统一的数据支撑,同时配套数据使用监管机制。
他还建议,强化产学研用合作纽带,促成科研院所与学校“结对子”,设立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鼓励教师进院所参与研发,科研人员入校驻点观察教学。教育部门出台激励政策,对应用本地科研成果成效显著的学校给予奖励,反向驱动合作深化。同时,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校,将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率先在示范校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市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水平整体提升。
发挥智造企业科教优势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正高级讲师张玉菲关注到,当前,宁波大力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积极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协同社会各方主体资源,构建“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科学知识普及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效。
“但相较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主体而言,各类高精尖企业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合作力度还不够,宁波单项冠军企业等各类智造企业中的优质科教资源没能更好、更直接地服务于学生成长。”考虑到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张玉菲从多方面提出建议。
建议由经信部门牵头,对全市范围内科技创新和工业高端制造企业进行摸底了解。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造企业信息数据库,实现企业资源的精准分类和动态管理。推出一批能够接纳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参观实践,有意向校企合作开展共享实验室、科普基地建设的企业名单,做好前期资源整理和准备工作。
同时,由企业会同学校,共同商议日常工作推进任务,制定任务清单表,明确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的频次、方式、内容。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任务清单的实时更新和共享。鼓励企业引流更多资源入校开展科普讲座、联合教学等多样化师生科技素养提升活动,搭建企业与学校科教资源互通桥梁。建议采用试点推进模式,起始阶段每个区域可选择1所-2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学校,5家-8家科技创新和工业智造企业为试点企业,进行初步尝试,后续逐步推广执行,确保中小学生企业科学实践体验全域覆盖、全员覆盖。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
市人大代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沙日娜,在两会期间,也提交了相关建议。
沙日娜说,根据我国全面实施高科技新形态发展布局,聚焦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我市2025年总体发展规划目标,需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及互通平台,充分发挥高校高级人才及专业领域人才服务企业,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精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支持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现代健康、未来智能制造等全市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等。建议“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三方联动,开启“1+1+1”通力共融高科技创新人才共享模式,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立项计划,政府部门加强正确导向及资金扶持。
具体而言,高校和企业可共同制定中长期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规划中应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确保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通过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和企业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实习岗位、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还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建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沙日娜说。
记者 王伟 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