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宁波市交通局、宁波市经信局、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市体育局的“一把手”亮相两会期间第二场“局长通道”,用详实精准的计划、务实笃行的举措、确凿有力的数据回应民生关切,带来满满“干货”。
市经信局局长
王懿栋
推动产业
向“新”向“高”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宁波将交出怎样的“答卷”?第一个走上“局长通道”的宁波市经信局局长王懿栋表示将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城市数智化”发力。
加快现代化产业迭代升级,包括建设标志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集群。
其中,标志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动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关键项目的落地投产和细分领域的中试基地建设。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要力争列入工信部世界级产业集群试点。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则要在燃料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的领域有所突破。
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和海工装备产业等,努力实现新产品规模化,特别是创新药、创新系统和创新整机的规模化。未来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人形机器人、前沿新材料和低空经济等领域。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市)围绕各自产业基础和创新基础,推动形成“一域一未来产业”的新发展格局。
同时,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绿色化、集约化升级。启动“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数字企业”的梯度培育计划,新增30个以上的数字化标杆省级试点,推动2500家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在前期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基础上,探索开展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以及碳足迹碳认证试点,启动3000家以上企业的绿色化改造项目,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超过75%;迭代“2070”工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动30个连片改造项目和70个“工业上楼”项目建设,实现连片改造面积7000亩,新增工业新空间150万平方米。
此外,还将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三个维度推动产业创新。
胡海达
市交通局局长
打造全市域
“1小时交通圈”
2023年,我市启动实施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1115”行动(实施10个交通重大专项、10个标志性工程,建设100个重大项目,5年内完成包含市政道路在内的综合交通投资超过5000亿元)。蓝图为纲,佳绩频传,我市综合交通投资已实现两个翻番:投资规模从2022年的374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750亿元,翻了一番。
面对不错的成绩,走上“局长通道”的宁波市交通局局长胡海达表示,将再接再厉,围绕“枢纽+通道+网络”三大元素,打造内畅外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让大家走得更快、更稳、更通达。
在枢纽打造上,抢抓宁波舟山港总规批复的良好机遇,目前已梳理25个港口水运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在150亿元以上;紧抓机场总规局部调整获批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快宁波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四期开工建设。
在对外通道上,加快打造“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开工建设甬舟高速复线宁波段、续建甬舟铁路、建成投用六横公路大桥一期;续建甬台温改扩建工程;推进甬金衢上高速和甬金高速扩容前期工作;建成投用杭甬复线二期,加快推进杭甬复线三期建设;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铁路,构建“省域1小时交通圈”。
在市域网络上,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全市域“1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地铁6号线、7号线、8号线和宁慈线、宁象线建设进度,力争到今年年底累计开通里程达300公里以上,明年年底达到400公里以上;全力推进G228、G527国道全面贯通的建设步伐。
陈坚军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织密创新成果
“保护网”
作为全国首批10个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之一,宁波“不负众望”,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从市级延伸到各区(县、市),专利预审通道从汽车及零部件拓展到智能制造领域,全市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余件,两件专利获得国家金奖公示,实现专利数量、质量双提升;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协同保护多点发力,全面护航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维权效能明显提升,重点涉外案件维权指导率达到100%,近两年为宁波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500万美元;探索专利产业化新路径,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突破560亿元,持续保持全国前列;知识产权保险保障额超过15亿元,创历史新高;发行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形式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11家科创企业解决融资1.38亿元。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坚军在“局长通道”上表示,接下来还将进一步织密“保护网”:
服务进一步创新,深度对接全市“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布局和“2070”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加快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塑造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优势。
服务进一步开放,围绕提升宁波企业出海便利度、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1+12”知识产权全域服务体系,加强海外风险预警和维权保护工作,增强企业“走出去”信心。
服务进一步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增值服务供给,切实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体育局局长
张霓
办好一场赛
提升一座城
从WTA宁波网球公开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女排奥运资格赛到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F4方程式、亚运会帆船帆板和沙滩排球比赛……近年来,大家明显感受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的国际高水平赛事越来越多,宁波也渐渐有了“赛事之城”的美誉。
赛事作为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治理水平的重要窗口,带来“泼天流量”“泼天富贵”,宁波能否抓得住?又该如何抓住?
宁波市体育局局长张霓在“局长通道”上表示,接下来宁波将继续通过“办好一场赛”来“提升一座城”。
聚焦顶级赛事,激发城市的活力。今年,宁波将举办2025年射击世界杯、亚洲羽毛球锦标赛、WTA宁波网球公开赛、世界女排联赛、国际街舞挑战赛、国际跑酷大师赛等50余场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
同时,将通过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体育+”“赛事+”的新业态、新场景,把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经济消费的“增量”,用赛事点燃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除了坐在场边加油助威,广大群众也可以投身其中。借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等节庆活动,宁波将大力推进全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三江六岸”健步走、滨海体育嘉年华、美丽乡村健身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营造“人人会运动、天天能运动、处处可运动”的浓厚氛围。
此外,宁波各区(县、市)还将结合区域定位和资源禀赋,培育打造“一地一品”特色赛事活动;做大做强CBA等职业联赛主场赛事,办精、办好宁波足球超级联赛等本地特色赛事,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不断扩大赛事辨识度、吸引力和传播力。
记者 石承承 崔引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