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如何推进城市新能源化转型?

1月8日上午,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加快推进城市新能源化转型”联组协商交流会在市行政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九三学社、致公党、民盟等界别的8位市政协委员,对于当前宁波在城市新能源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到一个充电站就要下载一个APP,这个问题要解决”

目前,宁波是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消费的主基地和大市场,仅去年前11个月,宁波市新建公用和专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就达5374个,公共充电桩接入数量已超4万个,车桩比排名全国前列。

“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我市充电桩还存在布局不够合理、统筹不够有力、建管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市政协委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研究所所长颜雪冬表示,宁波市有些区域的充电桩利用率低下,存在“僵尸桩”现象,据估算占比可达30%。

颜雪冬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围绕交通枢纽、商圈、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居民区等优化布局5公里“充电圈”,并加快实现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农村地区有效覆盖。

颜雪冬介绍,目前,宁波市充电站经营主体有300多家,不同运营商采用的结算平台各不相同,车主每到一个充电站就要新下载一个APP,缺少相互兼容的统一端口。

颜雪冬建议,进一步发挥市级充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服务平台作用,依托宁波城市大脑,通过映射电力大数据和交通网数据,绘制充电需求热力图,结合电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量化充电桩建设的合理性,为充电桩合理规划布局提供数据支撑;集成公共充电桩信息查询、预约、结算、支付等功能于一体,提供一键式充电解决方案,打造更智慧的政府监管平台。

对此,国家电网宁波供电公司总经理邵学俭在现场回应,宁波目前的“充电圈”半径已经规划至1公里至1.5公里。对委员所提建议,研究后将纳入国网宁波区域的民生实事工程。

宁波市能源局局长许文平回应,将专题研究一体化充电平台的事宜,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争取早日实现宁波充电的“一端打尽”。

“大力发展氢能、海洋能等未来能源”

除了更加合理、高效利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以及对推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出诸多可行性建议外,在场委员们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大力发展氢能、潮汐能等未来能源。

众所周知,因集聚镇海炼化、氢阳新能源等20余家涉氢企业,宁波是一座“富氢”城市(氢气是石化工业的衍生物),位列2023年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第9位,涵盖“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

“然而,总体来看,我市氢能产业虽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特别是与佛山、苏州等城市相比,差距正在拉大。”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团队负责人陈鹏表示。

陈鹏建议,高标准建设氢能产业园区,支持镇海招宝山氢谷建设,打造氢能研发示范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并深度融入省级“氢走廊”建设。一方面,强化慈溪、余姚对环杭州湾氢走廊赋能;另一方面,以北仑、镇海、奉化为重点区域,深化义甬舟氢走廊发展。

陈鹏介绍,目前,宁波市加氢站、运输管路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仅建成加氢站5座,布局分散且使用率不高。而嘉兴已建成9座(可加氢、加气、加油),且布局在物流集中公路沿线。

陈鹏建议,做好氢源供给网,按照“车站相随、供需匹配”的原则,加快规划和建设全市加氢站网络;打造综合能源站,依托现有加油(气)站进行加氢合建;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能源站开展甲醇制氢等业务,提升氢能供应能力。

从产业端看,陈鹏建议,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优势,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推动优质企业在甬落地。

市政协委员、象山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朱爱春则就如何利用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多种海洋能源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朱爱春介绍,据自然资源部调查统计,宁波市潮汐能资源约占全省理论装机容量的83%,主要集中在北部杭州湾、三门湾、象山港;潮流能年平均蕴藏量为27.4万千瓦,主要集中在穿山半岛附近。

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海洋波浪能发电项目已签约落户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将形成研发、装备总成、供应协同开发于一体的波浪能装备产业园。但总的来说,宁波市海洋能资源开发力度亟待加大。

为此,朱爱春建议,依托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专家团队,利用最新‌测绘技术,梳理和整合我市潮汐测量站、浪能测量设备以及潜水器等采集的海浪、潮汐数据,充分评估我市海洋能开发潜力,针对我市海底地形及水文情况,研究形成我市海洋能开发可行性方案。同时,推进海洋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创设海洋能开发场景,探索“风波一体”发电模式,将海洋能开发融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海上风电+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降低海洋能开发成本;建立“海洋能+”示范项目,将海洋能应用于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水制氢等领域,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

对于未来能源的产业化,宁波市经信局局长王懿栋在现场回应,目前,在完善后的“361”体系中已经细化了氢能等产业的规划和引导方向,宁波将积极攻克氢燃料电池组件、电堆等关键技术和部件,积极引进项目企业,为宁波城市新能源化转型奠定产业基础。

记者 乐骁立

实习生 章渝婷 文/摄

2025-01-09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4108.html 1 3 宁波如何推进城市新能源化转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