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 不止一“面”

▲青年夜校的爵士舞课堂上,学员们在认真跟练。

▲“stooping”爱好者们流行物物置换。

▲新农人汪琰斌。

【开栏语】

追踪青年脉动,解码时代新声。

年轻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元的、立体的,是充满活力的。接过记录宁波故事的接力棒,广大年轻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每个时代最敏感的“瞭望者”,他们用笔触记录着时代的脉动,用镜头捕捉着生活的瞬间。

本周起,宁波晚报全新推出“青梅园”版面,95后记者们将用独特的视角,带你走进他们看到的不止一“面”的世间百态。

在接下来每周一期的版面中,您也许会看到职场攻略、文化解码,甚至是美食探店、旅行手账……这里有初入社会的迷茫与成长,有对小众爱好的执着追求,还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年轻”的故事,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当下社会最真实、最具活力的一面。

真实、滚烫、充满希望……未来的每一周,期待与您准时相约。青梅工作室

年轻,究竟有多少面?

既要有“松弛感”,又要生活充满“Passion”;有时要做“浓人”,有时又成了“淡人”;有时做什么都想要个“搭子”,有时又想要“一个人去旅行”……

既玩得转5G、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又能成为传统文化和非遗的代言人、守护者;

既追求个性化,崇尚自由,同时也不忘责任和担当;既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拥抱世界,也可以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深耕细作;既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我,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低调。

这些看似反差的词,集合在年轻人身上,就是“多面一体”。

青春之为

年轻人做好时代的螺丝钉

90后新农人汪琰斌,耕耘在宁波的田野和村落中,播种希望,收获梦想。他不仅是一位新型职业农民,更是科学种粮的优秀典型。

“我喜欢农业,因为土地不会说谎。今天你洒下多少汗水,明天它就会给你多少回报。”

乡村振兴由蓝图变为现实,依靠的正是像汪琰斌这样千千万万有明确奋斗目标、踏实肯干的年轻人。

00后小伙康邦成,耕耘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播撒汗水,收获金牌。

“我没有想到,能在欧洲人的主场获得金牌。我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有种很多年的梦想一下子照进现实的感觉。”

从小就热爱烹饪,中考后他放弃读重点高中,转而到职业学校,学习西餐烹饪专业。一路过关斩将,他说,拿到世界冠军并不是终点,自己将继续为大家烹饪美味,并帮助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冠军选手。

下的功夫有多深,青春便有多厚重。

快递小哥陈午英把“幸福”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今每天100多单,每天行走的步数超过1.7万步,见证了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

“每天穿梭在宁波的大街小巷,感受国家经济腾飞,体验人间烟火,我深刻意识到快递员是一份很有前景的职业。”陈午英说。

在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新行业中,也活跃着一大批奋斗青年,他们热爱工作、热衷创新、善于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理想。

“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被无数青春故事续写。

生活之变

年轻人可以“玩”得很新

“而年轻的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这是100多年前,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提出的问题。

做好社会一分子的同时,年轻人时刻展示着自己的“另一面”,积极面对生活,在爱好中汲取力量。

在宁波,新兴的“学术酒吧”“homebar”成为年轻人社交与学术交流的新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饮品,同时参与各种主题的讲座和讨论,话题包括“如何寻找满分爱人”“人文社科学者如何关注世界”等;

他们也热衷于“stooping”文化,即捡拾废弃物品并循环使用,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互换闲置物品的照片,从旧书桌、旧沙发到花瓶、装饰画等,通过“物物置换”的方式,既环保又充满乐趣;

他们把自己的婚礼搬进了自助餐厅,婚礼现场,没有冗长的仪式,只有新人之间的情感回顾和互动。整个自助餐厅里洋溢着一种自由的气氛;

他们下班之后又“上学”,青年夜校课程内容从职场美妆到燃脂搏击操,从西式面点制作到茶与健康,再到各种乐器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无一不包。这些课程不仅让年轻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收获知识、充实自我,还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夜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市集文化也在宁波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尤其是那些精致化、年轻化、商品时髦化的市集,如“HUKA!循环音乐市集”等,这种市集不仅是消费空间,也成了年轻人了解城市文化、满足新奇需求、结交有缘朋友的新“窗口”。

中医养生也成为年轻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新宠。中药奶茶、药膳火锅、养生轻食……他们还通过视频网站学习养生知识,跟随中医博主练习八段锦、扎堆前往中医院体验针灸、刮痧、推拿等传统疗法。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与理解,而是主动地发现与引领。

年轻人的多面性,也启发着我们,“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变动不居、不断上新。永远追求新鲜感的他们,也在不同的爱好圈中汲取精神力量。

“后浪弄潮”

让年轻人吸引年轻人

如何读懂年轻一代受众的所思所想,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引发互动和共鸣?让年轻人吸引年轻人,正是不二法门。

在宁波,“弹毛线”的90后女社工吸引超80万人关注,仅用一根毛线弹奏一曲《东风破》,获得单条视频超600万的播放量;

戴眼镜的“小年轻”比农民更懂土地,让田里种出的稻子一年比一年好,村民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位年轻的“老把式”;

00后青年担任影视公司领头人的同时,还能在互联网上定期更新方言教学视频,让更多在外的游子听到乡音;

……

这些,都是宁波晚报记录过的故事。渐成栋梁的90后、初登职场的00后,作为真正的“网络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有主见不盲从,拥有一套鲜明的话语体系;他们追逐个性时尚,但也热爱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体系。

年轻人的多面性,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记者 袁先鸣

2025-01-06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3449.html 1 3 年轻, 不止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