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5年,《宁波晚报》创刊30周年。30年间,《宁波晚报》与甬城一起成长,与这个城市的人朝夕相伴,飞入寻常百姓家。市民和晚报的故事,就此流淌了30年。对很多人来说,晚报是朋友,是陪伴,是记录,是见证。
今天起我们开设“一路同行”栏目,讲述不同的人与《宁波晚报》的故事。
“2025年元旦,《宁波晚报》迎来创刊30周年,很凑巧,2025年3月,我担任校长将满30周年,2025年4月,我们惠贞书院也将迎来30周年华诞。”
说这话的,是宁波市惠贞书院党委书记、校长杨云生。他与《宁波晚报》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年里,他接受过晚报记者和小记者的采访,也受邀多次参加晚报组织的活动,他与《宁波晚报》,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从被采访者到活动参与者
同向同行见证共同的发展
2004年,杨云生作为宁波市首批名校长之一,在慈溪实验高中第一次接受了晚报记者的专访。当时的他,是慈溪实验高中的校长。至今,他还记得采访他的记者,以及和宁波晚报的缘起。
2012年到惠贞书院以后,杨云生与宁波晚报有了更多的交集。
在最近的连续7年里,作为惠贞书院的校长,他都受晚报邀请,参加晚报组织的“初升高学业规划”“甬城校长论坛”等活动,为学生填报志愿提供建议,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谋划策,也分享他在学校特色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思考。
2024年11月23日,在晚报组织的“多元升学 创新未来暨2024甬城校长分享会”上,杨云生对家长们说:“我们的教育,要为具有不同禀赋的孩子们,提供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小番茄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的变温或30℃的恒温,大白菜发芽温度的适宜范围为15℃~30℃,玉米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条件,人的成长同样如此。”
近年来,作为市人大代表,他还多次接受过晚报小记者的采访。晚报也多次报道过惠贞书院的新发展、新举措和新成就。
“这么多年来,我校也由小变大,由原来的两个校区变成了三个校区,高中部由原来的12班、356名学生发展到现在31个班、1425名学生的规模,并积极推行‘科技新苗计划’,支持以STEAM教育为核心的创客教育。学校势能逐渐增强,特色逐渐彰显。当下,‘惠贞’作为甬城知名教育品牌,无论是义务阶段的教育,还是高中教育,都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特别是宁波晚报,以其真实性、准确性、具有时效性的报道,促进了学校思想理念的传播,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杨云生说。
无论教育还是媒体
都需顺时而变开创新天地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的30年,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教育和传媒,都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经历着各自的改革与发展。新闻传播已经从纸端走向指端,且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而教育的发展,也和时代的发展紧紧相连,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紧相连。
“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教育环境和方式会发生改变,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作为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同时保持对教育初心和本质的尊重与追求。”杨云生说。其实,媒体也是如此,需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革,但也有不变的根本。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家面临着相似的考验与机遇。
站在当下看未来,面临着相比以往30年更具颠覆性的变局。“作为校长,如何紧跟时代、适应时代做教育,是我时时刻刻思考的问题。”杨云生说。
惠贞书院是一所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在时代的发展中,如何永处前端,形成自己的特色或者说核心竞争力?杨云生说,他们是这样的做的——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知。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教育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面对扑面而来的科技浪潮,要以冷静积极的态度加以应对。人工智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而且是基础原动力,是一种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拥抱人工智能,决不能拒绝和排斥。
第二,要推进教育创新。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打造数据赋能、人机协同的新知教育场景,开展智能辅助下的个性化学习,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更新迭代。
第三,开展“十二年接力”式科创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学校“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的实验学校优势,系统设计学段间相互衔接的小学、初中、高中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设立初高中贯通的科创特色班,努力把科创特色班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学校名片。
说到《宁波晚报》的发展,杨云生说,晚报作为传统和新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媒体,虽然会受到“自媒体”的冲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最近‘胖东来现象’告诉我们,无论做教育还是做媒体,只要顺时而变,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关注群众的关注,积极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开创发展的新天地,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杨云生说。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