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多年里,林海伦就像我们的“脚替”,踏草地、钻树林、翻荒山,把宁波近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植物家底,一点点“掏”给我们看。
从以“宁波”命名的植物新种类宁波石豆兰,到心脏叶瓶尔小草、绿花斑叶兰等20种浙江省新记录植物,再到银缕梅、中华水韭等百余种宁波新记录植物……林海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会通过《宁波晚报》及其新媒体平台发布。
林海伦说,他能坚持不懈地挖掘、整理,《宁波晚报》是重要的“生产动力”之一。
1995年,《宁波晚报》创刊,林海伦是最早一批热心读者之一。他曾参与过《宁波晚报》关于“双休日工作制”的讨论,认为这一举措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山野间“挖宝藏”。
缘分的齿轮从这一刻开始转动:
刚开始,林海伦更像是一个热情的分享者,把人迹罕至处娇羞的花、挺拔的树、灵动的昆虫一一呈现在《宁波晚报》的读者面前。
有时,他也会以“昆虫研究专家”“植物研究专家”的身份接受采访,解答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一晃近20年,林海伦的足迹遍布宁波周边的山野、丛林、溪流、湖泊,他也成为宁波植物的“活字典”“活地图”。
《宁波晚报》不仅见证了林海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更见证了他的每一次探索转型:2012年,他首次在奉化溪口宁波丹霞地貌百米高的崖壁上发现宁波石豆兰;2013年,他成功记录“中国最大的蝴蝶”金裳凤蝶的孵化全过程;2015年,他在历时5年深入调查后,发现宁波丹霞地貌,并提炼宁波丹霞地貌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时至今日,林海伦都没有使用智能手机,但这并不妨碍他跟随《宁波晚报》媒体融合转型的脚步。从2015年开始,他在新闻客户端开设“自然笔记”专栏,向着博物学的方向发展。“网络平台的‘大容量’,给了我持续探索、持续创作的动力。”林海伦说。
这一份份报道,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自然更深层次认知的大门。它让人们看到,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体系,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林海伦和《宁波晚报》一起,用这样的方式,把宁波独特、丰富的植物资源,乃至自然生态资源这本“无字书”译给更多人看,无声传递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信念。
记者 石承承/文 崔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