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三十而立,活力不竭

“1994年下半年开始参与创办《宁波晚报》,是我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在之后的12年中,随着《宁波晚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发展成宁波发行量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之一,我个人也通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种‘与晚报一起成长’的成就感。所以,任何时候,我都会关注《宁波晚报》。”在晚报创刊30周年之际接受采访,桂晓燕侃侃而谈,对晚报充满感情。

1994年,桂晓燕采写的新闻报道。

2001年,桂晓燕赶到温州找回了江亚轮的舵盘。

桂晓燕开设的专栏“老话新聊”。

桂晓燕是当年晚报编辑部有名的才女,富有激情,又嫉恶如仇,在创刊之初采写、编辑了大量的舆论监督类报道。1994年11月晚报试刊第二期,她采写的《开刀接错肠 病家哭断肠 傅云海险被“马大哈”医生送命》一稿,揭露了一起罕见的医疗事故——在深圳打工的奉化农民傅云海,在深圳一家医院动胃切除手术时,被粗心的“马大哈”医生接错了肠子,竟莫名其妙绕开小肠,将胃与大肠直接相连!这导致傅云海术后吃什么拉什么,回奉化后瘦得皮包骨头,生命垂危,每天靠注射白蛋白勉强维持,苦苦挣扎9个月后,才在宁波查出原因,得到救治,死里逃生。桂晓燕经过深入调查,展开连续报道,不仅在宁波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发了全国十多家媒体的关注,最终迫使这家医院认错道歉,吸取教训。

“铁肩担道义,为民鼓与呼”,这组报道让《宁波晚报》的试刊一“炮”成名。如今回想,桂晓燕笑着说:“晚报创刊初期的那段经历非常难忘!当时全体采编人员集中在由原宁波日报印刷厂车间改装的一间大办公室内,每天又忙碌又热闹,人手很紧张,采编人员不足25名,每天出要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和文体副刊4个版面,全报社人员不足40名,号称‘三十六天罡’打天下,太有意思了。”

桂晓燕曾担任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时事新闻部主任,荣获宁波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浙江省第二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及宁波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退居二线后,她又参与了《宁波晚报》连续10年组织的“江亚轮”海难幸存者聚会及相关活动,采写了每年的相关报道,并历经波折,找到江亚轮劫后余生的唯一遗物——船上的一个舵盘,让它回归宁波。

发生在1948年12月3日的江亚轮沉船事故,罹难人数达300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宁波人,为世界最大海难之一。为了让人们记住这历史的沉重一页,从1998年江亚轮海难50周年那年起,《宁波晚报》连续10年对江亚轮事件和相关新闻进行了一系列的独家报道。2001年12月,桂晓燕通过武汉晚报同行的帮助,追踪到江亚轮退役后从武汉卖到温州的踪迹,赶到温州找回了江亚轮的舵盘,又多方联系让它入藏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时任晚报总编辑徐正动情地说:“江亚轮舵盘回归故乡,不但了却了幸存者的心愿,也了却了宁波人的心愿,并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7年退休后,桂晓燕宝刀不老,应邀在宁波日报上开设专栏“老话新聊”,一度以一周一篇的节奏,把宁波老话和当下的生活现实、新近发生的新闻相结合,佳作频频。如《馒头蒸大,小人跌大》一文,从一则关于初中生体能测试的新闻谈起,请家长朋友让孩子从小多吃苦、多流汗,强身健体、锤炼意志;《儿子要亲生,田要买东乡》,从一句家喻户晓的宁波老话,引出当年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胸怀变法治国、革故鼎新之大志,大力治理东钱湖,造福宁波东乡人民的故事。桂晓燕引经据典,史料、数据等信手拈来,在说古论今中把新闻、警示、知识、趣味、哲思等融于一体,展示了一位老报人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和一颗情系民生的心。

“三十而立!晚报创刊30年了,30年的发展变化非常大,愿晚报团队活力不竭,在新闻事业中不断开拓新领域。”桂晓燕说,“任何时候,我都会关注《宁波晚报》的。”

记者 俞素梅

2025-01-0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2611.html 1 3 桂晓燕 三十而立,活力不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