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今天,一张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宁波晚报》,带着“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的宗旨,走进了甬城人民的生活。晚报的创刊者们,以一杆瘦笔,一纸素笺,一腔热血,见证发展,传播文明,推动进步。我们采访了几位晚报初创时期的“元老”,感受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创刊时期的奋斗与坚守,以及他们对晚报的期望和祝福。
“贺伯伯”是晚报人对贺圣思的尊称。1995年《宁波晚报》创刊的时候,他已56岁,由于年长,又学识渊博、为人亲和,报社上上下下都称他贺伯伯。
贺伯伯是1980年《宁波日报》复刊时进报社工作的,曾担任宁波日报副刊部主任。1994年9月,晚报筹备小组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当时我所在的宁波日报周末部正承办一个全国性的报纸周末版业务交流活动,那边需要尽好地主之谊,这边又要紧锣密鼓地开展晚报创刊前的试刊等工作,我两头兼顾,在市第一招待所和永寿街1号的报社来回奔走。”贺伯伯回忆说,“晚报初创是一张白纸描新图,充满着挑战和诱惑,也面临着困难和艰辛,我当时离退休只有3年多,但一点没有退却之意。现在回想起来,能有这一段经历无比珍贵和自豪。”
贺伯伯不仅为晚报创建了“三江月”副刊体系,包括版面定位、采编人员的配备和作者队伍的建设等,1996年春又独具慧眼地编辑刊发了当时还在余姚工作的作家蔡康的纪实文学作品《花烛泪诉人间情》,引起巨大轰动。
晚报“花烛泪”的报道,源起1995年9月贺伯伯带领晚报副刊部同事在余姚召开当地作者座谈会,为创办不久的《宁波晚报》组织副刊稿源。会议期间,贺伯伯了解到余姚作家蔡康正在赶写根据郑涨钱一家悲欢离合故事为原型的电视剧,就约请蔡康就此写一部纪实文学,在晚报上连载。蔡康于是重新去采访,在余姚老方桥住了一个星期。1996年2月,文章脱稿,全文近5万字,定名《希望在人间》。贺伯伯在编发时改名《花烛泪诉人间情》,分40节在晚报副刊连载。没想到这一作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连载期间编辑部又推出了与之相关的16篇连续报道,一时间,宁波满城争说“花烛泪”。
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及其所讴歌的普通人的无私情怀也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新华社也播发了这一消息,《宁波晚报》创刊仅一年多,就此声名远播。“花烛泪”作者蔡康后来也接任贺伯伯担任晚报副刊部主任。
从副刊退下来后,贺伯伯又带着几个编辑创办了晚报的“文摘周刊”。“我这个人没闲过。”贺伯伯说,副刊园地百花齐放,反映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同时对提升报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宁波晚报》创办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不久,30年一路走来,经历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到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如今还站立在媒体的前列,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是我们作为报人值得欣慰、庆贺的事情。”
1998年从晚报退休后,贺伯伯潜心于书、画、印的世界。之前忙于报社的工作,退休后终于有时间畅游于艺术世界,他成了宁波文艺界公认的文人书画家。2018年,他推出“九九归一——贺圣思书画作品展”。2019年,他参与的“甬上四老”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2022年他荣获宁波市文联颁发的书法类文艺成就奖。
今年11月记者节期间,《宁波晚报》视频号发布了一组“重生之我在宁波当记者”系列报道,其中有一张视频封面照是晚报三位记者在创刊初期的合影。“有退休老同事把这个小视频发给我,问我还认识这三个人吗,我一看,当然认识,郑昕玮、戴斌、周晖,我不仅一下就写出了三人的名字,而且名字里一个字也没写错。这就是感情!”贺伯伯开心地说,晚报创办之初,大家同心协力,这种创业的气氛、环境是特别可贵的,“当年的很多事情可能会记忆模糊,但和晚报及同事们的这段感情,深深地留在心里,这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段经历。岁月流逝,人生苦短,唯有奋斗值得回忆,唯有感情历久弥珍。”记者 俞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