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精神 代代传承

今天,《宁波晚报》30岁了。三十而立,从蹒跚起步,到改革转型,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当《宁波晚报》首任总编辑徐正和现任总编辑唐慧卿坐在一起,聊到那些年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难忘的事,你会看到,一种精神,贯穿了30年漫长光阴,连接了时代大潮中一个又一个挑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晚报人,历久弥新,战无不胜。

初任晚报总编辑时,面对是什么?

徐正:1995年《宁波晚报》创刊之初,发行量只有3万份。同仁们信心满满艰苦创业,晚报以其贴近市民、新闻鲜活度高、报道形式活泼等诸多优势,深受读者喜爱,8年后我任期结束离开时,发行量已接近30万份。

当时宁波城区很多住宅楼,每层报箱都贴着《宁波晚报》投递点的标记。我那会最怕编校出差错,即便是很小的个别文字差错,编辑部的投诉电话也会响个不停。这也逼着我抓编校质量,后来在全国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两次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嘉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晚报的入户率之高、影响力之大。

唐慧卿:我到《宁波晚报》是2017年的7月,当时《宁波晚报》和国内大多数都市报一样,正经历着纸媒“寒冬”,营业额、利润下滑,影响力持续下降,我们需要主动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这是一条全新的路,没有模式,全靠自己摸索。我们提出:全体员工就地转型,向移动端挺进,向主战场挺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位同志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和互联网思维,除了会写稿,还要学拍视频、直播等多种技能;媒体除了新闻,还要完成新闻+服务+政务+商务的升级。这是一个刀刃内向的变革,全体采编人员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适应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

“心系寻常百姓 可读可用可亲”,当年《宁波晚报》这12字办报宗旨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快30年了,这句话天天出现在报头,有想过要改一下吗?

徐正:这12字最早出现在由我执笔的晚报首期试刊词,后来在晚报创刊词中,我又重申了这一办报宗旨。

其中前6个字突出了晚报的平民意识和重点服务对象,后6个字是服务质量要追求的细化目标。“可读”“可用”“可亲”是递进关系,要求一层比一层高。“可读”就是尽量提供能让受众眼睛一亮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可用”就是突出内容产品的实用性,使之对寻常百姓的学习、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可亲”就是要增强晚报的亲和力,更注重与市民的交流、沟通,像亲人那样为他们排难解忧,从而建立起情感纽带,使他们真正把晚报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和“贴身小棉袄”,这也是服务质量的最高境界。这是晚报人的初心,后来的快速发展,也是坚守初心的结果。

唐慧卿:有好几次我都想过,是不是要将这12字宗旨改一改,改得更潮一点,更有网感一点。毕竟这30年变化实在太多了。但我们发现不管怎么变,还是始终围绕当年创刊徐总提出的办报宗旨。一切的变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离寻常百姓更近一些、更亲密一些。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一句更贴切、更准确的话,来替代它,只是不断坚持、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只有坚信一些东西不会变,我们才会在变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能不能回忆一下,您任职期间《宁波晚报》的高光时刻?

徐正:晚报创业初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报道和社会公益活动确实不少,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比如催人泪下的《花烛泪诉人间情》,被当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闻出版报》头版详细介绍,纪实连载还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还有《江亚轮》,以翔实的资料再现这一特大海难事故,讲述了当年遇险同胞舍生忘死、相互救助的感人故事。晚报还借机组织幸存者,开展了寻获江亚轮遗物、会面等一系列活动。

晚报创刊这年推出的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活动,一搞就是8年,每年参与咨询人数上万名,在甬设摊接受咨询的高校近百所。还有晚报小记者队伍建设,创刊前十年,加入过晚报小记者队伍的学生累计近13万。现在更多了。

有影响的报道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推出,也为晚报发行量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

唐慧卿:在《宁波晚报》历史上,爱心报道、舆论监督和服务甬城老百姓的活动精品迭出。我到任后,延续了对新闻精品的追求。这七八年每年都有一到两件作品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特别是最近三年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

除了新闻的创优,更让我自豪的是媒体平台的创建。当年一纸风行,晚报发行量最高有30多万份,现在报纸发行量在下降,但晚报抖音号有241万粉丝,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近150万,微博372万,视频号40多万,还有国际传播的媒体矩阵粉丝约50万,另外我们集团的甬派,粉丝数有680万。所以《宁波晚报》全网粉丝数是1500多万,影响力在持续扩大。

另外让我非常欣慰的,是晚报同仁们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比如我们的国研经济研究院对宁波发展做了大量研究,近百件内参、智库报告得到市主要领导批示;我们创立的社区联盟覆盖了600多个社区;我们的汤圆国际传播中心,把账号建到了国外主要传播平台,把宁波声音传播到全世界。

您当总编辑期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徐正:《宁波晚报》创刊初期,正赶上席卷全国的晚报热,发展势头都很猛,竞争也相当激烈。光宁波一座城市,央媒就办过两张都市类报纸;省里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都办过单独发行的宁波版,本地新闻多达8个版面以上。另外,《宁波晚报》从筹备到创刊三个月不到,要争取刊号,要装修办公场地,要招聘、培训人员,非常紧张。当时办报条件也艰苦,永寿街的办公场地非常拥挤,楼下就是印刷厂和食堂,印刷机、鼓风机声音此起彼伏。所幸大家心比较齐,信心很足,一系列困难都克服了。

唐慧卿:刚才徐总讲的,让我非常感动。确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比起创刊时,现在的办公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纸媒确实已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媒体系统性的变革,这个挑战非常艰巨。所幸,晚报在创刊时就确立的精神,这种直面挑战、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精神传承下来了。不管在哪里,她一直在。我们面对新的形势,不断突破。时代大潮中,历代晚报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对于晚报的祝福

徐正:希望晚报人坚守初心,勇于创新,不断前行。

唐慧卿:希望晚报精神不断传承,让晚报真正成为宁波老百姓最贴心的朋友。

记者 樊卓婧

2025-01-0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2605.html 1 3 晚报精神 代代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