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先生收到一条署名中信银行的短信,短信内容为:“尊敬的客户,因您信誉良好,我行预授给您288000元综合贷款,期限最长5年,5年内可随借随还,门槛低,利率低,如您需要,可点击以下链接进行激活申请。”
董先生确实资金紧张,收到短信后很高兴,觉得是雪中送炭。但因为不会操作,故马上赶到就近的中信银行宁波象山支行,寻求工作人员的指导。
中信银行象山支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董先生,向董先生了解需求。董先生随即拿出手机给工作人员看了这条短信,希望能指导他将贷款提取出来。银行工作人员看了短信后,对短信发送人产生质疑,并未点开链接。在后续沟通中了解到董先生是某国企退休多年的员工,从贷款政策年龄的要求上来说是不符合的。
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可能是某中介公司或非正规金融平台发送的短信,便建议董先生不要通过该渠道申请贷款。然而,董先生一直对该短信念念不忘,且不解地问:“明明是中信银行发送的短信,为何不能申请?”
银行工作人员随即拨打了中信银行全国统一咨询服务热线95558,当着董先生的面核查短信发送的号段。经客服人员核查发现,该号段并非中信银行营销宣传短信号段,且中信银行并未给董先生发送过类似申请贷款的短信。电话挂断后,董先生略显失望,银行工作人员对董先生的心情表示理解,耐心安抚,并就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给予提示。
中信银行宁波分行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
一是,互联网金融诈骗手法多样,作案方式不断翻新,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金融消费者在遇到自称某某银行、小贷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营销时,要多渠道核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除利息外,一般无需支付任何手续费、保证金或刷流水。
二是,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如银行卡账号、密码、各类验证码、身份证信息等,要做到身份证不外借、复印件谨慎用、个人隐私信息不透露;对于扫二维码填信息拿小礼品、点链接可参与抽奖等活动宣传,不轻信、不参与,不给诈骗分子可趁之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收到贷款营销短信或接到贷款营销电话时,请务必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信息,以免造成财务损失。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何爽 赵振炜 顾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