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18年,获13项专利

这位“临床工程师”般的ICU护士长 成了“被护士耽误的发明家”

郭丽芬取得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郭丽芬展示她发明的“护理神器”——腋下通风支撑装置。

2个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她敏锐地察觉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种种不便,发现工作中的痛点,积极满足患者需求,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她就像一位“临床工程师”,持续多年不间断地研究、探索,成为了全院有名的“被护士耽误的发明家”。她就是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ICU护士长郭丽芬。

工作中的难点成了她的灵感源

“这是个具有手电照明功能的瞳孔测量器,一个人就能操作完成;这个是卧床患者腋下通风支撑装置,可以避免出现皮肤破损、腋臭及失禁性皮炎等问题……”一说起自己的这些专利,郭丽芬两眼放光。从医18年,一直扎根于临床的她为病人缓解病痛之余,不断创新发明,致力于更好地服务患者。

她的第一个专利的灵感源自在一次抢救病人。当时患者送进ICU已神志不清,需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及直径大小。现有技术主要是用手电照射患者瞳孔,用专用的瞳孔测量尺或者瞳孔对照尺,来测量或者对照瞳孔的大小,但是这些瞳孔测量尺或者瞳孔对照尺都没有手电筒,使用的时候需要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进行测量。如此一来,就无法将不能自主睁眼患者的眼睛扒开,只能寻求他人帮助。

当时夜班比较忙,她只能自己一人操作,费了不少功夫。郭丽芬当时就想,这样的操作如此不便,是否可以制作一种具有手电照明功能的瞳孔测量器。在手电筒的前端立一摆杆并固定一个刻度尺,通过活动杆的活动来调节刻度尺的角度。应用时,将瞳孔检测器处于备用状态,左手将患者的眼睑扒开,用右手将手电筒光源打开,观察瞳孔对光反射情况,调节活动杆到合适的角度,进行测量瞳孔大小,省时省力。她在业余时间反复试验,终于自主设计了一款具有手电照明功能的瞳孔测量器。

当同事试用了她制作的瞳孔测量器之后,欣喜地说:“丽芬,这个确实好用,这下抢救病人时方便多了。”这款瞳孔测量器不但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还获得了宁波市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浙江三等奖。

“遇到问题不要抱怨,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项专利的成功申请仿佛打开了郭丽芬发明创造这条路上的大门,她自学制图,搞清流程,后来申请专利就轻车熟路。

ICU里多为卧床昏迷病人,四肢无法活动。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导致患者的腋下一直处于不透气的状态,容易出现皮肤破损、腋臭及失禁性皮炎等皮肤问题。但现在的临床护理并没有预防的措施,出现皮肤问题后用医用药膏局部涂擦治疗后用吹风机吹干,操作繁琐,也影响了病人的恢复。

闲不住的郭丽芬顺势又发明了一款卧床患者腋下通风支撑装置,通过横向放置可以撑开患者的手臂和身体,并通过风扇对腋下部位进行吹风,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按摩效果。一天使用三次,每次10分钟,卧床病人出现皮肤问题的概率大大降低。

疼痛评估方法是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疼痛程度和特征的重要工具,但ICU的大多数病人无法清醒准确地表述。郭丽芬想到,在AI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能不能通过面部识别得出疼痛评分。于是,她设计了一套关于计算机视觉疼痛管理优化平台的方案,于今年11月28日成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为保证各种输液接口在无菌的同时,还可以监测到漏液或漏血,确保患者的安全,她又设计改良了漏血漏液监测治疗巾,并于2017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打破传统药盒的结构,更容易管理药物有效期,她制作了一种转盘式针剂药盒……郭丽芬的“奇思妙想”还体现在对护理工作方方面面的革新上,很多别人司空见惯的小事,都是她创新的源泉。目前,她的13项专利中,有2项专利被选入《护理专利申请与案例荟萃》,此书收录了国内各大医院临床护理专家的经验及智慧的结晶。

“我这人就是这样的性格,遇到问题不要抱怨,办法总比困难多。”郭丽芬说,“只要解决临床上的小痛点、小问题,就很有意义了。接下来希望这些项目能够一一转化落地,服务更多的患者。”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郑瑜 冯磊 文/摄

2024-12-24 这位“临床工程师”般的ICU护士长 成了“被护士耽误的发明家”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91454.html 1 3 从医18年,获13项专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