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1日,是宁波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戴传曾先生103周年诞辰。
1921年,戴传曾出生于宁波月湖边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清朝末年的举人,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学习优异,尤其专注于数理化。
作为原子能专家、中国核能科学奠基人之一,戴传曾终生奋斗在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一线。他在中国核电领域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台“东风一号”中子晶体谱仪、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
1990年,戴传曾因病去世。自2020年起,其家人多次向宁波帮博物馆捐赠相关史料实物。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戴传曾纪念集》一书由宁波帮博物馆出版,通过院士手记、亲友回忆、影像记忆三部分,介绍戴传曾的人生故事,发扬其科学家精神。
1
心系家国的中国核能科学奠基人
1938年,戴传曾从效实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大,当时学校刚迁到昆明,加上日机的频繁轰炸,条件十分艰苦。他日常只能靠领奖学金度日,有时还得到中学代课、做家教养活自己。学校名师云集,日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与他一同学习。大学毕业后,戴传曾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任教。
1946年,他参加“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考试,在400人中高居榜首,获得了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的机会,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查德威克教授,揭开了他从事原子能科研工作的序幕。
在英国,戴传曾利用回旋加速器进行了多种反应角分布的研究,这是国际上研究削裂反应获得自旋宇称测定的首批成果之一。
博士毕业后,戴传曾婉拒英国许多研究机构的邀请,于1951年底动身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并接过所长钱三强主持的核探测器组,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探测仪器。
在为祖国的核电事业奉献终身的同时,戴传曾心系家乡宁波。1987年,他牵线搭桥,邀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宁波玻璃厂合作,建成了首条生产自动化线,并由宁波向全行业推广,实现了中国玻璃生产的重大变革。
1990年10月,戴传曾率团去法国进行科学考察,由于劳累过度和气候不适病倒,回国就住进了医院。同年11月18日,他因心肾衰竭,与世长辞,终年69岁。
2
专访亲友出版书籍
为更好记录研究戴传曾的科研历程和精神品质,宁波帮博物馆策划出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戴传曾纪念集》一书。在书稿策划、编写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分别对戴院士的家人、学生、同事进行了专访,通过他们的讲述,更加深入地走近戴院士的一生。
其中“院士手记”呈现戴传曾亲自撰写或口述的相关史料,从主人公视角呈现其人其事。“亲友回忆”收录他人撰写的文章或口述访谈资料,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等角度,表达对他的缅怀。“影像记忆”集中收录图片资料,同时辅以馆藏实物史料,让读者在一幅幅珍贵手稿、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旧照片中,感受戴院士的人生历程。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宁波帮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断被院士精神感染着——
“我总认为工作就怕不去做,只要用心做,就没有不成功的。我觉得自己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用科学服务于祖国、人民和人类是很有意义的。我总希望新一代的科技人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国家多作贡献,是我的愿望。”这是戴传曾一生的态度和晚年的希冀。
宁波帮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在戴传曾103周年诞辰之际,再次追思缅怀这位呕心沥血、以身许国的核能功臣,感受先生崇高的学术精神和家国情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先生想必也希望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们能够像他一样,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奋斗,添砖加瓦”。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