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带给了我们更加便利的生活,但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从频繁收到的垃圾邮件、推销电话,到突如其来的贷款催收信息等,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让人深感困扰。这些信息泄露事件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而且个人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引发财产损失、信用受损等严重后果。
近日,陈女士收到一条某贷款公司发来的短信,称将对其欠款启动司法诉讼程序,上传其失信人员档案,并冻结其名下账户。如果陈女士需要诉前调解,可与短信中所留的号码进行联系。陈女士寻思着自己从未办理过贷款,何来欠款之说,莫非是自己被冒名贷款了?于是,陈女士匆匆来到附近的宁波通商银行网点查询征信情况。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女士查询了个人征信,发现自己幸好只是收到了一条钓鱼短信,这才松了一口气。
银行工作人员提醒陈女士,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短信,但对未知短信不要轻易相信,要通过官方渠道加强核实,保护好个人信息,不给不法分子留有可趁之机。
其实,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往往发生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中,比如,随意丢弃快递单、火车票,在公共场所使用不安全的WiFi等。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会通过伪装的网站、APP等诱骗用户输入个人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为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宁波通商银行提示:
1.谨慎处理个人信息。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在丢弃或出售旧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前,务必彻底清除个人信息,避免信息被不法分子恢复和利用。
2.使用安全的网络连接。尽量避免在公共WiFi等网络环境下输入个人信息或进行网银交易、登录重要账号等敏感操作。如果需要使用公共网络,建议使用VPN等加密工具保护数据传输安全。
3.重视密码设置。避免使用相同或过于简单的密码,并做到定期更换。同时,尽量启用双重认证等安全措施,提高账户安全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金融消费者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不轻信陌生电话或短信,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以免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史玲燕 郑波 林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