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闯荡的游子回到家乡,研发包装本地农产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宁波已开设8家生煎连锁店的他,带着独家技艺回村教授村民,让更多人留住这份记忆和烟火气……奉化乡间正发生着一个个温暖人心、充满希望的共富故事,他们用智慧、勤劳和爱心,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
共富引路人:
“爆改”农村小院,
打造山间共富工坊
55岁的江杏飞,土生土长的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棠岙村人,在外闯荡多年,始终心系家乡。
“咱村这么好,不能就这么闲着。”江杏飞望着村里那些闲置的老房子,心里总琢磨着怎么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2022年,她下定决心回到家乡,租下了近千平方米的闲置老房子,带领村民们踏上了创业之路。
奉化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她把目光投向桃胶、竹笋、芋艿等本地特产。“这些可都是宝贝,我们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它们变成美味佳肴。” 江杏飞思量着。
江杏飞研究桃胶炖奶的保鲜做法,使其储存时间更久、更美味;山间鲜嫩山笋也是她的制作对象,一罐罐油焖笋保留了春天的第一口鲜;芋艿大丰收的时候,她将芋艿做成麻薯点心,深受游客喜爱。
江杏飞打造的 “江阿婆”共富工坊,让这些特色美食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她组织村民们加工制作,统一包装销售。“以前这些东西在村里都不值钱,现在经过加工,价格涨了不少,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 村民王大娘高兴地说。
今年国庆假期,江杏飞筹备的“棠云栖江·共享小院”面向游客开放。“这个小院以前就是个堆杂物的地方,乱糟糟的,经过装修和设计,现在变成了游客们最喜欢的地方。”江杏飞自豪地说。
非遗传承人:回村传授技艺,留住老底子宁波“烟火气”
今年63岁的“阿国生煎”创始人汪志国,也怀揣着同样的情怀,带着他的家人回到村里。
12月3日,在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云溪村“桃食惠”美食培训中心,汪志国带着儿媳周红组织村民学习制作生煎。
“跟生煎打了半辈子交道,我希望这口味道能有更多人品尝。”汪志国年纪渐长,但他的梦想依然在延续。2011年,汪治国的儿子汪仕杰辞去服装设计外贸工作,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把“阿国生煎”做大做强,周红也积极参与其中,现在全市已开了8家连锁生煎店。
2023年,周红加入萧王庙街道妇联发起“桃食惠”巾帼公益服务中心,成了“桃食惠”美食培训中心主理人,将汪治国多年潜心研究的生煎制作技艺义务传授给村民以及愿意学习的人。
“咱这生煎的手艺,不能自己藏着,要让更多的村民学会,一起赚钱。”汪志国说。
“以前我在村里经营一家早餐店,卖油条、包子、豆浆,生意马马虎虎,现在学会了做生煎,不少人慕名而来点名吃生煎,收入比以前多了一些。”后竺村村民汪阿姨很高兴。
“阿国生煎”是宁波老字号、奉化区非遗项目。“这是阿拉宁波的味道,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一起留住这份记忆和烟火气。” 汪志国说。
“桃食惠”汇集各方力量,助力地方农产品“出圈”
在奉化田间地头,像江杏飞、汪志国一家的“农创客”不在少数。在宁波市妇联指导下,奉化区妇联不断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汇聚各方专业力量,助力农土特产“出圈”。
2023年10月,萧王庙街道妇联联合当地20个村妇联、10家共富工坊、2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高校妇联,共同组建了“桃食惠”巾帼公益服务中心。
“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活动,大家一起讨论怎么帮助村民增收,怎么推广村里的特产。”奉化区萧王庙街道妇联主席曹雁说。
为汇聚更多的力量,服务中心组建了“桃食惠”巾帼志愿服务队,有120多名妇联执委、农业女能手和乡村“女创客”,还吸纳了女律师、高校女教师等专家加入;并在棠岙村、滕头村设立了助农服务点,开设“桃食惠萃”共富直播间,开展直播带货活动80余场,带动农产品销售100多万元。
同时,借助“江阿婆”巾帼共富工坊的平台,百余位农村妇女致力于制作非遗美食,实现了统一收购、包装及营销,全年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农民销售产品,销售额达到120余万元。
“在‘桃食惠’村社企校共建共创模式推动下,我们通过多跨协同、抱团合作的方式,让奉化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奉化区妇联副主席叶琳表示。记者 林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