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甬城史,半部在月湖”

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聚焦月湖

会议现场。

月湖论道,智启未来。11月23日,以“解码与传承:全球视野下的月湖文化基因与产业赋能”为题的首届月湖国际学术会议在宁波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月湖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多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月湖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更为全球背景下的月湖文化未来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月湖: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

千年之前,北宋明州太守钱公辅,于月湖畔筑众乐亭,由此揭开了月湖由自然水利之域,向城市园林、民众乐土及学术人文高地蜕变的序幕。时至明代,宁波人范钦于月湖芙蓉洲上,构筑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书香历久弥新,绵延至今。

会议现场,多位日韩学者发表精彩演讲,表达对月湖文化的追慕。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以《近代东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宁波》为主题,剖析了宁波在历史上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关键节点的显赫地位。他表示:“9世纪以后,中国指定宁波为对日通航限定港口,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通都需经过宁波。日本人对中国的亲身体验,首先是宁波体验、浙江体验。从明州输出的宋代文化,如禅宗佛教、禅宗建筑、吃茶,对日本影响深刻;宋代的印刷术、书籍也成为日本近世学术的底色。”

沈国威还选取英国领事官罗伯聃在宁波的足迹、华花圣经书房在宁波的文化传播、近代宁波籍留日学生团体等几个片段,勾勒了宁波在促进中外文化交融互鉴中的地位。

日本早稻田大学特聘教师西山美香,揭示了月湖湖心寺作为“水陆冥道院”“放生池道场”的历史,梳理了至今流行东亚的“放生”文化;还以《牡丹灯记》在日韩的传播为例,提及月湖在东亚被“共享”的文化记忆。

韩国东国大学佛教学术院研究员郭磊作了题为《高丽使馆:明州与高丽交流的历史见证》的分享。他说:“在宁波月湖旁有这么一座古老的院落,步入其中,仿佛走进了古装韩剧的片场。这就是位于镇明路宝奎巷尽头的明州高丽使馆。”

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争引起的交通阻塞,宁波一度成为与高丽等国官方往来以及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

为应对日益频繁、规模日趋庞大的高丽使节和商团的到来,北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太守楼异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设置“高丽司”,在月湖东岸创建国家级迎宾馆——高丽使行馆。

郭磊表示,至南宋建炎四年(1130)被毁,高丽使馆存在仅13年,但它在双方交往中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明州与高丽的交流历史,不仅深化了中韩两国的友谊,也彰显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区域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开放胸怀。”郭磊说。

《牡丹灯记》在本土的传播有新材料

当天上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郑利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宁波大学退休教授张如安等知名学者,分别围绕浙东学派与明初诗学的价值导向、书香月湖与中华文化格局、瞿佑《牡丹灯记》的再阐释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郑利华围绕刘基、宋濂、方孝孺等多位浙东籍文人展开研究。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浙东地区以理学为代表的学术传统和紧密的师承关系,以及参与朱明王朝政治和文化建制的特殊经历,培植了浙东籍文人强烈的经世实用意识,增强了他们各自坚守正宗和传统之学的自觉性。”这种经世实用意识,既有来自传统诗教理念的影响,也受到明初尚教化、重实用思想倾向的浸染。

黄文杰以史氏与月湖文化发展为例,讲述了宋代士大夫与区域文化中心的营建。他说:“以史氏为代表的平民士族,不仅确立了新儒学价值体系在四明地区的地位,带动了宁波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其文化品格、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也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史氏在月湖的文化构建,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宋韵文化的都市气象。”

张如安就《牡丹灯记》这一发生在宁波月湖的小说故事,进行了更深入的阅读阐释,并提及《牡丹灯记》后世在中国本土流传这一较少被关注的话题。

张如安指出,宁波文人最早提到牡丹灯故事的是明代景泰三年(1452)无名氏创作的《鄞邑形胜赋》。该赋云:“白牡丹寄湖心寺,迷死乔生实可哀。”其注文中“立二女庙于三桥”等情节不见于原作,应该是牡丹灯故事更为“民间”的版本。

到了清初,史大成有《白塔行高下》诗,在他笔下,乔生的殡葬有了具体的地点“城西门外白塔”;嘉庆、道光年间,宁波文人对牡丹灯故事更为关注,赵九杠和陈权创作了演绎牡丹灯故事的叙事诗,颇有代表性。

晚清时,徐时栋在《月湖竹枝词》中写到了牡丹灯故事,此后又有徐昌鸿《竹洲消夏》诗云:“把盏共饮有楼台,古寺湖心迹尽埋。莫说张生恋幻境,只缘元夕看灯来。”男主角由乔生换成了张生。对此,张如安认为:“很可能是作者对牡丹灯故事较有隔膜的缘故。”

不久前,张如安还找到新史料,当时的鄞县人(今宁波)王定洋也曾作竹枝词咏牡丹灯故事。诗云:“鬼亦风流得未曾,双头一对牡丹灯。”注云:“明乔生为僵尸符丽卿主婢摄入棺中,茅山道士镇之白洋塔。”当属于民间传说的另一种变异。

张如安说,牡丹灯故事自从明代传入日本后,在异域土壤上传播如火如荼。“现在一部分宁波人重新关注牡丹灯的故事,其实是‘出口转内销’的结果。如果有刀郎一样的歌手,来创作一首‘月湖灯妖’,或许能让这个故事再火一把。”张如安笑着说。

跨界赋能,照亮月湖未来新篇章

据了解,本届月湖国际学术会议是宁波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活动之一,聚焦月湖、立足宁波、放眼世界,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让文化赋能的路径更广,文化转化的成色更足,文化产业的效能更高。

主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俊杰从《区域品牌建构的逻辑起点》出发,深入探讨了民生导向的品牌建设、文化在品牌建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动态系统思维在品牌建构中的应用。他提到“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也期待宁波月湖打出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国际有更好的传播力。

上海纳恩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CEO李三水在会上提出了“不做创意人,只做创造者”的独特观点,分享了其在AIGC多元商业化案例中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据了解,首届月湖国际学术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多场分论坛,从文化、品牌、青年传承等多个角度为与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与思想碰撞的空间。

与会专家认为,月湖国际学术会议寄托着人们对月湖美好未来的愿景,融合“智能+文化”,照亮月湖在文化、技术、产业领域的新篇章。

记者 顾嘉懿

2024-11-24 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聚焦月湖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86152.html 1 3 “一部甬城史,半部在月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