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近年来,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如“叫醒、陪聊、哄睡”等,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但这一新兴业态背后,个人隐私泄露、服务不透明等问题频发,甚至涉嫌违法违规。
11月20日《现代快报》
进行“情绪消费”的往往以年轻人为主,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是很多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压力,面对困扰的时候,往往缺乏有效的纾解和宣泄渠道,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到了能够提供“情绪消费”的网络商家那里。
比如一些人遇到了感情上的、职场上的、家庭上的各种困扰,感觉现实中找不到人可以倾诉,那么就通过购买“情绪消费”的方式,向陌生人倾诉,并且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宽慰,从而获得必要的情绪价值。
再比如受到很多年轻人欢迎的“叫醒服务”,如果只是单纯早上起不来,定个闹钟就可以了,为什么花钱请陌生人打电话叫自己起床呢?其实说到底,消费者需要的,并不是“叫醒”,还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尤其是当习惯了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如果某天听不到那个叫自己起床的熟悉声音,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落。
问题就在于,不管是倾诉、陪聊,还是叫醒、哄睡,都是来自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一旦很多人过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就会希望从虚拟走向现实,比如想认识每天叫醒自己的异性,以及提供陪聊服务的异性等。而最终的结果,只能以失望告终,甚至每天和自己在微信上聊天的异性,可能根本就是同性。与此同时,我们在现实中遭遇的困扰,不管是感情上的,还是家庭上的、职场上的,最终还是需要在现实中去解决,对方提供的所谓倾诉、安慰服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问题。
“情绪消费”还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很多网友购买对方服务的同时,需要把自己的一些隐私信息透露给对方,而从事“情绪消费”的人鱼龙混杂,这样的隐私泄露,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
“情绪消费”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不要过于沉迷,否则就容易“走火入魔”。而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平台方要仔细审核平台内经营者的相关资质,对服务的全流程进行必要管理。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可以适时发布监管指引性文件,不断促进新消费模式业态的规范和完善,避免其越界乃至侵害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