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会董和救火队员及内勤人员这三部分人组成。
会董是领导层。笔者没有查到会董名单,也不清楚会董由哪几部分人组成,只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19日《上海宁波日报》上的一条题为《镇县府限期成立组织消防联合会》的报道中,看到区消防联合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以区长公安局长及当地各会局主办人员为当然委员,并请热心士绅若干人为聘任委员”。很明显,这是个官办消防组织领导层的组成人员,其成员有官方的“当然委员”和民间的“聘任委员”两个部分。如果剔除官方成份,保留民间要素,那么民办救火会会董便由“热心士绅若干人”组成了。窃以为,这“热心士绅若干人”,应该包括热心公益事业的绅士、创办救火会的发起人、捐资捐物和出力者的代表等。当然,这只是个人意想,真实情况还待史料的发现。
救火队员是救火会的主力。一个救火会的救火队员一般是四五十人,也有百把人的。具体人数要从水龙的配置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水龙的数量,水龙台数与救火队员人数是成正比例的,每增加一台水龙,光挑水人就得增加十几个。另一方面是水龙的种类,一台“咯咯龙”虽然两人就能抬着走,但开龙操作至少要有八人轮番调换;一台“马达龙”要四人才能抬动,还要配上背油箱的人,但开龙操作只要一人就行,这一人也称“机器手”。所以,不同的水龙配置情况,决定了不同的救火队员人数。
救火队员都是身强力壮的正劳力,他们一般是务工、务农或经商、打工等有业人员。救火队员是有分工的,这分工有敲锣、抬龙、掌灯、开龙、挑水、扛水枪等。队员们的分工一般是身兼多职,抬龙的可能要兼任开龙、挑水、扛水枪等。他们的兼职也是随机应变的,白天救火不需掌灯,掌灯者就会去敲锣、抬龙、挑水等。救火现场靠近水源,挑水者不用挑水,就会去帮助扛水枪、开水龙等。这种一人多能、一身多职,既可节省人员劳力,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内勤人员是内部事务管理者。一般有管账的账房和管设备的保管员等。账房相当于现在的财会人员,他要把每一笔捐款的捐助人、捐款数额、开支用途等记录下来,要把每一次设备的维修、增购的账单、收据保存齐全,要定期把这些财务情况公布于众,以取信于乡亲。保管员主要是保护和管理救火会的库房和库房内的救火设备。他要检查救火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如发现有缺损,要及时增补和修理,确保各个设备的完好。我小辰光曾从西安水龙局库房的玻璃窗里看进去,里面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水龙等救火设施,仿佛处于随时出发救火的应急状态,这就是保管员工作之一。
民办救火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工作、义务救火,所以人们又称这种救火会为“义龙”。
创办救火会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往往有隆重的成立仪式。团桥消防联合会成立时,于下午一时借陈氏宗祠召开有两百五十余人参加的成立大会。大会后,拍摄工作人员集体照,试验和展示新购水龙的运行性能,然后是整队游行。游行队伍中,前有军乐队,中有警察保卫团炮手队,后是身着统一的救火会服装,肩负崭新的水龙,手持各类救火器具的救火队。游行线路是从团桥出发,经骆驼桥、桕墅方、寺后胡、刘杜、洪家等村,再回到团桥。此时已及傍晚,吹吹打打热闹了整整一个下午。
试龙既是试验水龙的性能和完好性,又是救火队员日常训练的一个项目,还是当地民众争相观赏的热点。民国十五年(1926),镇海城区举行了颇为隆重的试龙表演。那天上午八时,城区八个救火会齐集大教场,各显其能、尽情发挥的试龙表演,引来观者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在这次试龙中,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镇海消防局水带虽较他局为长,然带上已多小孔,宜亟筹经费,另行填购”。试龙结束后,又集队在城区游行一周。游行路程由大教场出鼓楼,直落朝宗坊,弯米行街、邵衙弄,到横街头,出西门弯财神殿下,至树行街,到大道头散会,沿途又引来居民和行人的拥挤观望。
据传说,龙神于农历五月二十日,分至四海,各司其雨,为大地带去甘霖,预示该年农事顺畅,传统上把这一天称为“分龙节”。后来,“分龙节”也成了救火会的试龙日。庄市及附近村庄的救火会,在“分龙节”那天都会抬来各自的水龙参加试龙表演。至安救火会于民国三年(1914)新购的一台进口“马达龙”,因出水大、喷射高而大受民众称赞。老周村的平安水龙局,每逢“分龙节”必试龙一次,在民国十五年(1926)试验新购“洋龙”,喷水甚高,观者俱称满意。
救火是救火会的首要任务。救火会的救火一般有报警、出龙、出水、回龙四个步骤。
报警就是报告火警。那时报告火警,就是敲钟敲锣喊救火。有些救火会对这种敲钟敲锣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定。庄市至安救火会在瞭望塔上观察到火灾后,就以火灾的不同方位来敲响警钟,街南着火敲钟一下,街北着火连续敲钟两下,街东着火连续敲钟三下,街西着火连续敲钟四下,这样便于救火队员及时判断着火方向,迅速奔赴火灾现场。洪家永安水龙会配有好几面铜锣,把一面大铜锣定放在本村一家店铺里,其余各面分散放于附近各自然村,并有专人保管和使用,这人便被称为“铜锣手”。当一面铜锣敲响报警,其它各锣就会闻声响应,接力传递。这样火警传播地域广,便于通知和召集救火队员和附近的救火会。团桥久安救火会特地配置了破铜锣,并专称它为“火烧铜锣”,人们一听到这独特的破声破气的“火烧铜锣”声,就晓得是火灾警报。
出龙就是抬上水龙奔赴火灾现场。当分散的救火队员听到火警后,便会放下手上活计,迅速集合到救火会库房,按分工抬上水龙,背上器具,集队赶往着火地。我小辰光在一个小山村目睹了这种出龙情景。跑在出龙队伍最前面的是“铜锣手”,他边奔边敲边喊,既是沿途续报火警,又是请路上行人让道。紧跟“铜锣手”是抬龙。记得当时是两人抬一台红色三匹“马达龙”。抬龙人在奔跑中或自换肩膀,或由别人来添换。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换肩换人动作非常熟练、协调,没有丝毫停顿或放慢脚步的感觉,确是训练有素呀。奔在抬龙后面的是带上其它救火器具的救火队员,有背水带水枪、梯子铁钩、斧子锯子、油箱绳索等。再后面就是自发投入救火队伍的群众。整个出龙队伍,确是浩浩荡荡的一大群。可以设想,如果时间再往前推,出龙队伍中还会有抬着和挑着大小木桶的;如果是晚上,出龙队伍两旁还有依排紧跟的“朝天灯”照明,这出龙场面就更为壮观了。
出水就是抬龙到火灾现场,立即开动水龙出水灭火。对每个救火队员来说,救火现场既是灭火救灾的战场,也是展示技能的舞台。水龙一到,如果迟迟开不了机、出不了水就会受人讥笑,如果能立即出水灭火就会受到大家赞扬。坊间曾称赞“十七房机器水龙一到,火神菩萨自动逃掉”;“只要咸安的水龙一到,火场就即刻‘水漫金山’”。也有资料称“团桥水龙会的水龙总是最快、最灵、最猛,远近口碑极好”;“久安救火会,规模宏大,设备完全,远近火患,均利赖之”。清水湖村也有记载:“吾村水龙会颇称有功,四方离本村五里内失慎,柱首率领壮夫赴救,无不扑灭。”
当大火扑灭后,“铜锣手”会敲锣三下,这三声锣叫做“回龙锣”。“回龙锣”是通知救火队员可以收集器具、清点人数、抬龙回库。这抬龙回库就叫“回龙”。叶氏救火会还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当别的救火会“回龙”后,他们必须再坚守一段时间,再细查一遍火烧滩,以防死灰复燃。因此,这个救火会非常有名,被称赞为“太平龙”。救火队员“回龙”到库房,要整理和晾晒使用过的器具,检查并修整损坏之处,按数按质地交还给保管员,以备下次再用。
●参考资料
1、《民国镇海县志点校本》,洪锡范、盛鸿焘主修,盛炳纬总阅,王荣商、杨敏曾总纂,沈建国、张爱妮点校,宁波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2、《镇海十七房村志》,郑祥岳主编,内部发行。
3、《镇海清水湖村志》,章正伟编写,内部发行。
4、《镇海尚志村志》,章正伟主编,内部发行。
5、《万市徐村史话》,叶永利主编,宁波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6、《蛟川漫录》,郑毓岚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7、《行走与记忆——镇海地名故事》,林惠珠主编,西安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8、《庄市老街》,金燕主编,文汇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9、《枕梦骆驼桥》,徐元宵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10、《镇海旧闻录》,镇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